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读书笔记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读书笔记

姓名:陈怡学号:20128891 班级:旅管(职)201201
读书笔记
—《基础旅游学》谢彦君教授的《基础旅游学》一书, 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姿态, 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模式, 创建了一种新的结构, 说出了一些人所未言的话。

看完本书后,结合旅游现状的实际,从两个方面――深刻之处和不明之处,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一、深刻之处
(一)逻辑性强
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度一致。

做到了概念体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紧密结合。

作者对这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和界定令人耳目一新,对旅游需要、旅游需求、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等术语的界定也更规范化、专业化。

本书是作者以冷静、系统的眼光考察旅游现象,以审慎的理性思维研究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成果。

作者以“核心旅游观”(即纯粹旅游、核心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等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反思旅游业的过去和现在,剖析了我国表面繁荣的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危机(如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价值补偿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针见血,淋漓尽致。

(二)研究的平台广
本书大量参考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研究成果,这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得以在世界的平台上进行,而不拘泥于国内。

在旅游的定义这
个复杂难明的问题中, 作者理清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即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引用Bucart and M edlick (1985) 所说,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 但又是不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而技术性定义主要解决实践中的统计问题, 满足法律上以及行业管理上的需要。

技术定义的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实现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该书对旅游所作的概念性定义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这样就很好地满足了概念性定义的要求, 紧紧地把握住了旅游的本质——寻求审美和愉悦; 同时, 根据这个定义也能很好地将旅游与相似的概念(如旅行) 区分开来。

另外, 在定义方面, 引述Leiper 的“三种途径: 即经济法、技术和整体法”也是理解和把握旅游定义的一条重要线索。

上述两种思路提供了定义旅游的一部分范式。

根据种种途径, 旅游研究者可以少绕些圈子, 少些无谓的争论。

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方法形象
本书作者十分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从研究方法看,目前的旅游学研究,或是以简单的方法阐述解释旅游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或是针对实际的应用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描述分析,还有一些研究则是借助较精深的数理分析和模式方法等手段。

《基础旅游学》研究手段多样,方法新颖独到,如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书先用分析的方法探讨旅游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及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特征,从内核的角度对旅游加以界定,深刻认识了旅游现象最本质的东西;而对大众
旅游现象的运动特征、外部效应进行考察时,又运用了综合的方法。

此外,图表法及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也应用较多。

作者试图用文字叙述、图像描述、数学公式等形式重构、解释和预测复杂的现象。

(四)结构清晰、观点创新
与国内其他同类基础旅游学科教材相比,《基础旅游学》的思考更清晰,概念更系统,分析更深刻,构架更趋科学合理。

本书立足对旅游现象的客观性和特殊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一理论,作者在事实的基础上对现象做出系统解释,在解释原理的基础上将人们对各种现象所累积的知识进行分类和组合,这使旅游学成为一特定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区别开来了。

作者追求理论的创新和严谨,依靠理论本身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观点。

作者对书中的每一概念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力图准确解释,同时还纵览国内外同类学术成果,对照他人的学术观点,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在这些概念体系的构架下,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述透彻精辟,处处闪现出观点的创新性和思路的连贯性、准确性。

本书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了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效应等学科专业概念,并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充分论述了旅游活动的一般规律。

作者对旅游体验的论述注重从旅游基本规律和旅游者行为人手,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创建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等奠定了较好的学科基础,打破了目前这些分支学科一味抄袭、借鉴其他学科理论,生搬硬套的学科建设现状。

旅游概念的提出,是本书的又一个创新,作者分析了旅游流形成的内外部动因,提出了旅游流
运动规律的基本模型,并以实证方法分析了旅游流运动的空间布局和运动特征,说服力强;旅游影响问题历来是旅游学研究的重点,但《基础旅游学》提出“旅游效应”之说则更加规范合理,作者站在理论高度审视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并指出了旅游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因此现实性很强。

二、不明之处
(一)是否有前后不一致?
1. 在“广义旅游业的行业构成”部分, 作者说,旅游观赏娱乐业是旅游产业的核心部分, 提供追加利益的企业分为三类:有关旅游“准备”、“移动”和“逗留”的行业。

紧接着又说, 旅游观赏娱乐业实际上可归入最后一类, 即与旅游“逗留”有关的行业。

这是不是就相当于说, 旅游观赏娱乐业是提供“追加利益”的?从而与前述有
冲突呢?
2. 参考过一些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章,旅客与游客具有统属关系(这与世界旅游组织的观点一致) 。

而在本书图表3- 1“游客、旅客与迁徙者之间的关系图解”中, 游客与旅客的关系却是平行的。

这又应该如何理解?
3. 按照实际,就设施和自然生态来说, 合理容量的提法难以把握, 因此它们用于实际规划、管理时的容量标准, 宜仍取极限容量值。

可是,“极限容量值”在“日常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意味着超载, 在“理论上”意味着饱和; 而旅游地长期连续地饱和与超载, 其结果将是旅游资源被破坏, 旅游地域的生态系统遭到损伤。

这又如何解释呢?
(二)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
从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角度, 钱炜建议中国学者统一使用“旅游产品”一词, 停止使用“旅游商品”一词, 除非指的是旅游者购买的工艺品、纪念品等。

吴必虎指出, 在国内一个很短的时期, 有作者用“旅游商品”来描述旅游产品的概念, 但很快为行内人士所摒弃。

不过, 考虑到学术界概念的统一以及管理者、从业者的理解, 应对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加以区别, 因为这三个概念常被混淆。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 它在理论上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

一些研究者认为, 旅游产品典型的、传统的市场形象就是旅游线路。

一般意义上, 对旅游产品可从供需两个角度来认识。

购物可能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项, 但并非必不可少的。

购物仅仅是一种非基本旅游需求, 就像医疗保健服务、通讯服务一样。

所以,将旅游商品纳入旅游产品的范畴是不科学的。

旅游购物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对旅游者具有实用性、纪念性、礼品性的各种物质形态的商品, 它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 能够使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 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旅游购物品主要有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文物古玩、金银玉器、土特产品及书法绘画等。

当然, 旅游购物品并不等同于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包括旅游购物品,还含有其他内容。

根据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年2 月24日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商品包括地方旅游商品、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及制品、水产品及制品、中草药及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及日用工业品。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跨
地区声望。

这里并不代表任何学者的立场,只是本人觉得不明白,尽管看过这本书后还是不大明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