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分析

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分析

1、确定某项指标由哪几个因素构成;
2、确定各个因素与该指标的关系,是加减关系还是乘除关系;
3、采用适当方法分解因素;
4、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这里对入库增值税的影响只就税收负担率和应税销售额等两方面的因素作一分析。
基本公式:
入库增值税=应税销售额*税收负担率
税收负担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税销售额
2、购进货物的适用税率和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多数企业是17%,如果其它税率所占有的比例较大,则需要取一个加权平均税率,如想简化计算,一般以算术平均税率也可以。
3、以上分析中所用的财务数据,均可从“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中进去查找,里面有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三张报表。
4、上面计算工业增加值的量化公式,同样适用于计算流通企业的商业增加值,分析方法也可以参考。
每个企业的资本运作都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存货余额过大,资本运作就困难,企业就难以生存。
三、分析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销售收入”的确认,有些企业可能“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要大于“损益表”中的数据,这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是企业有视同销售收入的情况;这时“销售收入”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为准,但在“原材料成本”中要加上它们之间的差额。
(1)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与“存货余额”两个科目比较:
如果企业的预收账款出现余额,且存货余额较大,则定有滞留销售收入或偷税的嫌疑。理由是:
采取预收货款结算方法的企业,一般其主导产品多为市场紧俏产品或特种产品,而且存货余额均系完工产品。
(2)通过资产负债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预付账款、存货余额”与“期末留抵税额”三个科目比较:
3497.45万元,存货余额减少了
2104.85万元,从而导致理论工业增值税减少了(-
3497.45+
2104.85)*
0.17=-
236.74万元;经与企业实际入库增值税比较,分析期较上年同期确实也减少了(
844.65-
1081.39)=
236.74万元,分析情况与实际入库基本一致。
(二)因素变动分析。这种方法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的分析,通过分析找到影响入库增值税的各项因素,并计算出本期实际与基期的影响程度。因素变动分析法适用于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其一般程序是:
二、重点企业税收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总量同比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税源分析,也就是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中,根据量化公式计算出工业增加值,再和上年同期的工业增加值相比较,得出由于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减,从而导致理论工业增值税的增减。最后与实际入库增值税同比增减额进行分析,看绝对值和趋势是否一致。
(四)应税销售额。在税负率上下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实际入库增值税的多少,是由其应税销售额(除出口销售额或其他享受优惠政策的销售额以外)的多少所决定的,应税销售额越大,则实际入库的增值税就越多,反之,应税销售额越小,则实际入库的增值税就越少。另外,应税销售额还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和现金流量的风向标,通过同比分析,可以较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好坏,所以,应税销售额是重点企业税收分析的又一个主要指标。
万元项目
销售收入
期初存货余额
期末存货余额
存货增加额
期初留抵税额
期末留抵税额
实际抵扣税额
原材料成本
工业增加值
理论工业增值税
实际入库增值税分析期
20289.80
47246.59
47192-54.5900
2604.62
15321.29
4913.92-236.74
844.651081.39
上年同期
21171.28
对重点企量的税源数据,这些数据既反映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同时也蕴藏着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此,本文试图以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中的数据分析为切入点,就如何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分析谈一些肤浅的想法,以期同行们进一步的探讨。
一、重点企业税收分析的主要指标
(一)工业增加值。来自于企业的国税收入主要是增值税(其它各税本文不作分析),增值税是以货物生产、销售或提供劳务等各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而增值额是指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劳务活动中增加的价值额,也是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大于其购进货物或取得劳务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从理论上说这里简述的增值额基本上可以视同为统计部门定义的工业增加值(指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增加的价值),因此,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分析只要抓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的主要税收。
笔者单位:
xxxx国家税务局
联系电话:
第二步:
根据增值税原理,应税销售额与入库增值税的因素关系,应该是乘除关系,即入库增值税=应税销售额*税收负担率。
第三步:
造成企业应税销售额减少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受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销售形势不好。
第四步:
由于企业2008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
669.64-
456.22=
实例:
某混凝土有限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
456.22万元,实际入库增值税
27.37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
669.64万元,实际入库增值税
40.18万元;2008年较上年同期减少了
12.81万元。现分析如下:
第一步:
企业2008年较上年同期入库增值税减少了
12.81万元,从其的申报情况看,由于企业采用简易方法征收,税收负担率均为6%,所以,主要是应税销售额减少的原因。
如果前两者余额较大,而后者为零,则定有滞留销售收入或偷税嫌疑。理由是:
当企业无法按时取得进项抵扣发票时,其当期实现的销项税额应全额缴纳,所以,企业往往会推迟实现销售收入,将收入保
留到存货里。
(3)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与“存货余额”两个科目比较:
如果两者余额较大,且与当期销售收入不相匹配,则定有滞留销售收入的嫌疑。理由是:
这种情况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特别是生产民用家电、日用品企业)都会出现,因为应收账款增大,表明销售已经成立,但现款回收困难,为了维持经营,所以企业往往会出现产品照发,发票迟开,久而久之存货余额也就会增大。
(4)通过资产负债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或损益表中的“应税销售收入”与“存货余额”两个科目比较:
如果两者比例相近不相匹配,甚至出现年销售收入等于或小于存货余额的,则定有滞留销售收入的嫌疑。理由是:
35890.3
37940.56
2050.2600
2517.73
14810.18
8411.36增减额-881.48
11356.29
9251.44-
2104.85
00
86.89
511.12-
3497.45-236.74-
236.74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由于企业分析期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工业增加值减少了
213.42万元,所以,其理论入库增值税应减少
213.42*
0.06=
12.81万元,经与实际入库增值税比较,差异情况基本一致。
(三)财务指标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企业日常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通过科目之间构稽关系的分析,从而测算出企业是否存在滞留销售收入、账外经营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事前和事中的分析,而且对事后的预测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税收负担率。即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其计税依据价值的比率,这个比率通常被用来比较各类纳税人或各类课税对象的税收负担水平的高低,因而是各级税务机关研究制定和调整税收征管的重要依据。
税收负担是高还是低,是通过横向对比来说明。如果仅仅是一个纳税数量,而没有对比关系,则很难科学地进行税收负担高低的比较。因此,在税收征收额或缴纳额确定的情况下,税收负担一般指税务机关征收的税额与纳税人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的对比关系。所以,税收负担率也是重点企业税收分析的一个主要指标。
(二)存货增加额。虽然说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的主要税收来源,但工业增加值提供的税基与实际能够入库的工业增值税并不相匹配,从增值税“购进扣税法”的原理来看,一般情况下实际入库的工业增值税要小于工业增加值提供的税基,因为工业增加值提供的税基,它除了已经实现销售的存货增加额以外,还包括未实现销售的存货增加额,如果期末保留的存货增加额越多,则实际入库的增值税就越少;所以,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分析还要考虑存货增加额这个指标。
(五)预收预付款。在会计核算上,预收预付款是一方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在合同签订后预先给付一定数额的货款。合同履行后,预收预付款可以折抵货款或酬金;如果合同不履行,预收或预付货款的一方应如数退回预收或预付的货款及利息。反映在税收分析上,预收预付款这个指标很重要,因为它含有潜在的税收因素,如预收账款中是否潜藏着应该实现的销售收入;预付账款中潜藏着尚未进账的进项税额等等。
量化公式:
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存货增加额-原材料成本
存货增加额=期末存货余额-期初存货余额
原材料成本=(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额+实际抵扣税额)/购进货物的适用税率理论工业增值税的增减额=(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减额-存货的同比增减额)*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
实例:
某重点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分析
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