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小故事【篇一:大科学家小故事】爱因斯坦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
有一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爱因斯坦头戴宽边帽,在桥头上来回〈渡踱〉步,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提笔在卡片上写着什么。
〈凑揍〉巧,他的一位朋友坐着马车过来,探出头来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噢,我是应约在等一个学生。
”朋友下了车又问瞧衣服都湿了一定等了好长时间不可惜您的时间这时爱因斯坦举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益的度过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想法呢!”1、给画线的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分)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相应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4分)反义词:弯曲——()崭新——()近义词:爱惜——()大名鼎鼎——()5、在文中找出五个表示手部动作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5分)()()()()()6、文中的“不相称”指的是爱因斯坦的与不相称。
(2分)7、文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请用两三个词语把每个故事的内容简述下来【篇二:大科学家小故事】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
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 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
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
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
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
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
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
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
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
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
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
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金冠之谜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
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 (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
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
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
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
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诺贝尔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
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
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
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
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 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 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
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 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
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
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
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
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
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
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
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
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
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
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
6年后。
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
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
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
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
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
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
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
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
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
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
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
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
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
第一次失败了,认真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弗莱明与青霉素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
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 (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 。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
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
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