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服饰文化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衣”字为:“依也。上曰 衣,下曰裳。” “衣者,依也,人所依之以庇寒也。裳 者,障也,人可以自障蔽也。”“衣”即上衣,礼服上衣 一般是交领大袖;“裳”即下裳,即裙也。男女同用, 今专指女裙。
• 《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 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 国,纺织生产无论在 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有很大的发展。纺 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 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 车、纺车、织机等手 工纺织机器,劳动生 产率大幅提高。
•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 长,数千年来大体上 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 展的:先是刺绣衣裳, 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 日用品,以后才上升 到刺绣观赏品。
2、汉服与胡服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
• ——《论语•宪问》
(1)汉服:
•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又称汉装、华服,主要 是指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民族所穿着的、具有浓 郁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自炎黄时代汉服 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到汉朝已全面完善并 普及,连绵几千年,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汉人汉 服由此得名。
• 上衣为玄色,下裳为黄色,这与我们远古先民 的信仰有关。先民们十分重视对天地的信仰, 上玄下黄的服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在服装 定型伊始,人们即从天地于未明时分的颜色上, 找到了衣裳的色彩依据。天于未明时分色呈玄, 故衣为玄色;地呈黄色,故裳为黄色。这种具 有象征意义的衣裳色彩既已被认同,便具有了 对人们的行为起规范作用的“礼”的意义。
(2)补服
(3)马褂
(5)大拉翘
• 女子头饰,顶发梳成 圆髻,脑后发呈燕尾 式。以黑缎、绒或纱 制成“不”字形皂板, 曰“头板”,其底部 以铁丝制成扣碗状, 谓之“头座”,扣于 头顶发髻上,并用发 缠绕,使之固定。
(5)花盆鞋
5、官服与礼服
• 中国古代服饰除了早期的蔽体御寒作用,后来的装饰美 化作用之外,还具有两个独特的作用:一是用来别等级, 分尊卑。主要是指统治阶级所穿的官服,如皇帝的龙袍, 大臣的朝服;二是作为礼仪规范之一,在仪式场合穿着 以彰显对礼仪的敬重。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在庄重仪式 上所穿的礼服,如婚礼的婚服,丧礼的丧服等。
(1)冠服制:
• 历代帝王贵族和官员设立了繁多 的、不同的冠服制度,来别贵贱。 但大体上身份等级的尊卑都是通 过头上所带冠帽和身上所穿衣服 来区分的,被统称为冠服制度。
• 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 不是为了防寒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 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时的帽子叫“冠”和“冕”, 《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 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最初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 戴的叫“冠”,后来互用。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 的权利。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 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一般平民老百姓只 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可以说是披头散发或 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
周代冠有冕、弁两种
汉代的冠式
• ,都作前高后低,倾斜向前形,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是: 文官所戴的进贤冠,以冠上加横梁的多少来区分身份高 低;武官所戴的武牟大冠,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
3、唐代服装
•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代服饰继承了战国时期的舒展、 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吸收 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将中华 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雍容华 贵、兼收并蓄是其总体特征。
唐代男子服饰
唐代妇女
• 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 丽的色调,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 一。
二 、传统服饰的变迁
•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 迄今至少已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在 这一过程中,纺织技术的发展、审美 观念的变更、外族服饰的影响,诱发 或促进了服饰的演进与更新,构筑成 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来看看 中华服饰是如何变化的吧!
1、上衣与下裳
•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基本形式,对后世服饰形制 影响很大。历代服装虽各不相同,但帝王冕服和其他重 大礼服多符合“上衣下裳”之制。
物质文化
第一章 服饰文化
• 对于不会说话 的人,衣服是 一种语言,随 身带着的袖珍 戏剧。
中国先民制作服装的材质经历了以下几种变化
• (1)兽皮 • (2)麻和葛 • (3)丝绸 • (4)棉花
2、纺织刺绣
• 这是一副古代妇女纺 织图。图中手摇纺织 机的样式是我们所熟 悉的。你知道中国最 早的纺织器具是什么, 出现在什么时候么?
汉服的主要特要有
• “上衣下裳”制、 • “深衣”制、 • “襦裙”制(襦,即
短衣)。
(2)胡服:
• 胡服,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装。后亦泛称外族的 服装,与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装相比,有较大 差异。短衣长裤、腰束蹀带是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的主要 服式。
4、清朝服饰
•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旗人的风俗习惯 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 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清政府强令汉族改穿 满清装束,男子以剃发梳辫、长袍马褂,下身穿裤子的 满族服饰为基本装束。满族女子着旗装,汉族女子装束 沿袭明代。
(1)袍
• 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 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 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袍可以分为 龙袍、蟒袍等,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一般 官员着蟒袍。以蟒数和蟒爪数量区分等级。皇太子着杏 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
•天子躬耕, •皇后亲蚕
• 1975年,浙江余姚河姆
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了管状骨针、打纬木刀、骨刀和绕线 棒等纺织工具,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 已有最早的原始织机的佐证,也是到 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始织布 工具
•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 服饰大为改观,发明 了重要的纺织材料和 工具,出现了纺纱工 具——纺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