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人类的历史是在其不断追求自由并力争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写就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实现了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显然还没有来到。
但是,创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靠的不仅仅是政府,还需要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乃至社会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力行。
因此,作为倡导着创新与改革新理念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并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如何使人的自由个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终归结底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终体现,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归依。
如何让每个大学生都幸福、快乐并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是所有教育界人士都关心的课题,也是为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的理想社会有益的课题。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5]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可以说,马克思通过这一定义把外在于人的抽象自由给了人,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
他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是人自身存在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要求,也即是说,人存在着就是为了自由。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表现。
人能通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来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人自己就是自己存在发展的根本理由。
因此,他把未来的理想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这里的“每个人”是现实的个人,真正自由人的个体,这里的“联合体”,是指由真正自由的个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
可以说,自由对于马克思来说,已经不是解释世界的抽象概念,它实际上已成为人的生命、生活的目的与实现,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指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那就是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将人从物或工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才能使人获得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那个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建立“自由联合体”的主张,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当然“,这种联合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一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
人类的解放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自由观中是相互统一的,是以人的活动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而人的自由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不断超越自然必然性的束缚。
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本性的考察植根于现实的人及其各种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由观既体现了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也表达了对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深切眷注。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个体自主活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根标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预设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无限发展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通过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开始,当人类进入到这一历史阶段的时候,原来压迫和奴役人类的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类高度发达的自由意志与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面前得以化解。
因此,共产主义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而实现这个理想境界的根本动力则是人的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对象化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改造自然、社会的生产劳动不仅有着十分实际的目的,即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无论是作为类还是作为个体,劳动都还有超出维持自身生存的更崇高、更伟大的意义:即作为自由活动的生产劳动是一种人的自我生成活动,它以实在的、直接现实的方式去实现发展人的能力这一目的。
纵观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劳动的推动下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本文试图分别对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和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作一点分析,并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谈一点认识。
首先要有劳动自由才会有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要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1努力探索公正合理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保证实现公民的劳动自由权利。
2保障公民自由劳动的权利,自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3坚决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营造劳动创造人性的社会舆论,鼓励人们通过自由劳动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这种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具体化为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其中任何一种生活的缺失或匮乏,都会把人的需要和能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使人的现实存在处于一种“扁平”状态,甚至沦为“单向度的人”或“异化的人”,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正是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人的各种需要和各方面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
离开人的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具空壳,一句空话,一个漂亮的口号。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发展”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生活层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着力推进和具体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7]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
马克思说:“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也就是“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14]这就是说,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马克思还说:“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资本家“窃取了工人为社会创造的自由时间”也就是“窃取了文明”。
[15]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器物与技术、制度与规范、观念与精神等形式,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体现出来。
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内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物质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物质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高度富强、民主、和谐和文明的社会,就是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社会关系之外,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22]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3]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逐次展开。
马克思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过新的思考探索,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保证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⑥在这里,劳动者将成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⑦。
劳动的普遍化、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使社会和个人都将有更多的非劳动生产和余暇,这就为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条件。
人在摆脱了物的支配关系,亦即摆脱了生存压力之后,就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按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天赋、自由而多样化地发展自己,而不会成为社会分工强加于个人的奴隶。
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与共同体,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得到确立,很明显,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集体、国家,其目的是为了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后者是为了促进前者的,后者是保证个人全面发展、实现自由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