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多年的“三农”改革历程:中国的对内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农村改革的大事记:1、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2、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5、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7、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8、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9、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10、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1、2008年关于农村改革发展。
2008年10月19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内容包括: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其中提出了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央关于“三农”的重大政策: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上世纪五个中央一号文件:1、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总结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包产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若干问题(发展联产承包制,消除农村三大隐患: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3、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5年不变)4、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放活农村市场,取消持续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粮棉按倒三七合同定购)5、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1、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多予少取放活)(从2004年开始,减免征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取消1958年6月3日颁布的农业税条例,农民告别持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3、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4、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5、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6、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7、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8、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9、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0、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11、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陕西水果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78~1985年为我省果树规模和产量相对稳定阶段。
197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为98574hm2,其中苹果53482hm2、红枣19743hm2、梨4836hm2、柑桔1827hm2;水果总产量为334050t、其中苹果99189t、红枣25432t、梨9512 t、柑桔1220t。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农业部批准从1986年开始,在渭北18个区县建立“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由此带动了各类果树大发展。
“七五”期间,省政府将优质苹果基地列入全省多种经营发展计划,安排资金扶植;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落实和稳定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供给,而水果总体短缺,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加之“秦冠”苹果、“秦美”猕猴桃等新品种的育成和“红星、红冠”苹果、“酥梨”等良种引进推广与“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尤其由陕西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苹果基地技术手册》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渭北优质苹果生产区域与栽培技术基本形成,果树管理向科学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持续增加。
到198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增加到262462 hm2,其中苹果167130 hm2、红枣24853 hm2、梨11770 hm2、柑桔13957 hm2、猕猴桃133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166.2%、212.5%、25.9%、143.4%和663.9%(未包括猕猴桃);水果总产量达到51.897万t,其中苹果23.756万t、红枣3.1016万t、梨2.0262万t、柑桔0.5918万t、猕猴桃0.41万t,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55.4%、139.5%、22%、113.0%、387.5%(未包括猕猴桃)。
进入90年代,由于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大部分开始出现过剩,即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1990年,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多种经营工作会,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和支持渭北发展苹果产业。
“八五”期间,一方面由于省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加之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果品市场销售顺畅,果价一路走高,果品比较效益凸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掀起了新一轮栽植热潮和增大投入、加强管理,促使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大幅提高。
1996年,全省以苹果为主的水果发展到高峰,水果总面积达到702193 hm2,其中苹果502422 hm2、红枣51683 hm2、梨55032 hm2、柑桔8564 hm2、猕猴桃12999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612.4%、839.4%、161.8%、1038.0%和368.7%,猕猴桃比1998年增加了9673.7%;水果产量达到362.1473万t,其中苹果295.8884万t,红枣4.3319万t,梨24.4382万t,柑桔1.5169万t,猕猴桃2.0065万t,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984.1%、2883.1%、70.3%、2473.9%、1143.3%,猕猴桃比1988年提高了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