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
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即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就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和路线。
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蓝图,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具体地说,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套制度设计,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在经济制度方面,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实践进程。
它的理论和制度都是这个进程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实践进程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这一进程还处在进行之中,要从动态中而不是静态中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人民新的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形态或模式。
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一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些不同的理解甚至疑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的实现,但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呈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直接呈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它适用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当然也适应于中国。
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或原则属于本质和规律的层面,它是经典作家透过社会历史现象把握住的历史规律及其在思维中的呈现。
它并不能以纯粹的形态或理性的形态直接呈现为实践进程,而是必须经过转换,经过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变换过程,才能作为社会历史现象而体现出来。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在中国也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经过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过程,经过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及其若干中间环节。
这样就形成了新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的直接照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或原则是在他们的著作和论述中得到阐述的。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论断,都属于基本原理的层次。
事实上,他们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思维王国中,而是密切关注和联系现实的。
因而他们有时候也在更具体一些的层面上也有过许多论断和意见。
这些论断往往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特定国家的情况而提出的,是属于策略和操作层面的。
这样一些论述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国来,而应从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性地提出适应中国情况的政策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遗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曾照搬过苏联模式,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尽管当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道路,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思想,但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后来,中国改革启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留的苏联模式影响进行了大胆的深刻的改革。
现在中国形成的一整套做法,已远非苏联时期所能比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的探索,都已形成了鲜明的新特色。
简单地用经典作家的论述,或用某种别的社会主义模式来对它进行比附或说明,都会显示出解释力的不足。
可以说,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崭新特征,是以往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过的,更没有成功地实践过的。
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它,必须对它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也有责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和概括,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经常会问:这里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
从严格的概念上讲,二者不是完全等同的,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特色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除了包括中国特色外,还包括它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但是,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离不开中国特色,而且主要就是中国特色。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不要搞得太复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不是多余,不是点缀,而是突出的标志。
中国特色不是一般性地谈社会主义在中国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带有的中国特色,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
这里的中国特色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说法,是“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侧面。
1.在思想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这里,有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包括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这是一回事。
而用传统文化来改造和改变马克思主义,又是另一回事。
无疑,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会借用或利用传统文化中某些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是把传统文化提高到指导思想(或之一)的地位。
2.在理想目标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并提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理想。
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待在现实中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设计的理想目标中,包括有实实在在的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内容。
在党中央有关文件中的表述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内。
尽管严格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但它又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途紧密相联。
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必须有其历史主体,而承担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历经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之后有着走向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和信念。
而正是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为这一复兴指明了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中,小康社会是一个更为具体的理想目标,它指的是在本世纪头20年中国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的目标。
小康社会的提法来自中国传统,邓小平把它拿来赋予其科学含义,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一种体现。
3.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发展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能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样一条现代化道路,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相比,以及与一些亚洲后发国家相比,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找到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是认清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并由此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这些都是非常适合中国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的,并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4.在制度设计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它的制度建设方面。
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探索在中国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特别是基本政治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原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取得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