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专业:动物防疫与食品检验主考学校:甘肃农业大学准考证号:44211210002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22013年6月14日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D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swine erysipelass a n d t r e a t m e n o f s w i n e e r y s i p e l a s*****TanwenJun目录摘要 (4)关键词 (4)猪丹毒病原体 (4)流行病学 (5)1传播特性 (5)2流行特点 (5)临床症状 (6)1急性败血型 (6)2亚急性疹块型 (6)3慢性型 (6)病理变化 (7)诊断 (7)1病理变化诊断 (7)2实验室诊断 (8)3血清学试验 (8)4鉴别诊断 (8)治疗方法 (8)1西药治疗 (8)2中药治疗 (9)预防措施 (9)1病前措施 (9)2发病后的措施 (10)附录 (10)参考文献 (12)后记(致谢) (13)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是败血症症状、发高热、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等。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而且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为了使养猪户更多地了解该病,加强防范意识,本文就猪丹毒的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方面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猪丹毒症状诊断治疗1.猪丹毒的病原体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色)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它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呈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对酸的抵抗力很强,耐胃酸。
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培养温度为37℃,pH7.2~7.5。
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光滑、灰白色、透明、边缘整齐、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的微浑浊,不形成菌膜和菌环,底部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粗糙R型,菌落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将猪丹毒丝菌分为25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
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在阴暗的地方可以生存1个月以上,在室温下耐受干燥数月,在阳光下生存10~14天才死亡,在死后深埋1.5m 231天的尸体内尚有活菌。
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半个月内可杀死。
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50℃加热15~20min,或在70℃加热5min可杀死,煮沸后很快死亡。
含菌的肉块厚15cm,煮沸2~3h可完全灭菌。
对猪丹毒丝菌,一般兽医常用消毒药液,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3%煤酚皂液等均能很快杀死。
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在0.5%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
2.流行病学(1)传播特性:猪丹毒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较少发病。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泻物排出大量的猪丹毒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如饲料、饮水用具及土壤等,落在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条件下,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能繁殖,夏秋两季多雨,雨水冲刷土壤,使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有机会扩大传染,夏秋又是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因此助长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蚊蝇等吸吮病猪血液也机械性传播。
带菌的健康猪当猪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减弱时,细菌毒力增强也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在自然条件下,猪对本菌最敏感。
已知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啮齿类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小鼠和鸽对丹毒丝菌易感,常作为试验动物用于诊断。
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病猪、带菌猪的肝、脾、胃、扁桃体、回盲瓣处的腺体等部位带有本菌,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猪体。
人通过伤口感染,称为“类丹毒”,少呈败血病症状,常为局部炎症,有时引起关节炎。
某些吸血昆虫,蚊、蝇、虱、蜱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屠宰场、肉品加工厂的废弃物,食堂残羹、泔水,动物性蛋白饲料(如鱼粉、肉粉)喂猪,也可引起发病。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天,最长可达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对猪丹毒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流行特点:猪丹毒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
据报道,基本规律是:北方各省6~9月是流行季节;中南各省7~9月是流行季节,其他月份只有零星发生;南方各省则全年都有发生,尤以9~12月为多。
据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对京郊死亡猪只检验统计,7月至翌年2月都有发生,以11~12月为多,多呈散发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偶尔也可暴发流行。
3.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1一7天。
病状由于猪体抵抗力与猪丹毒杆菌毒力的强弱,通常分为三型。
(1)败血型猪丹毒:其表现为急性死亡或者严重的败血病,并出现高热症状病猪常突然死亡,体温突然增高到42-43℃,病猪食欲减退或完全停食,没有精神、寒战、病初粪便干燥后下痢、卧地不起,也有部分猪病后不久,在耳后、颈部、胸、腹侧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紫色,用手按压退色,停止按压时则又恢复,严重的脉搏纤细增快,呼吸困难,很快死亡。
,急性死亡经常出现于生长育肥猪,刚育成的猪中少发。
(2)疹块型猪丹毒: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增高到41℃以上,便秘、呕吐12天后,在背、胸侧、颈部、四肢外面等处皮肤上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典型的“荨麻疹样丹毒”故称“打火印”,界限清楚,扁平凸起,病程为8-12天。
猪只嗜睡,不愿走动.(3)慢性猪丹毒:主要病状是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也有的两者并发,这种类型多半是急性或亚急型转化而来。
慢性症状感染猪丹毒的后续影响也非常严重,可能出现以下结果:①皮肤坏死从急性症状恢复后,大块皮肤坏死并且腐烂,特别是耳朵、阴囊皮肤部位容易发生,小腿部位偶发。
②跛行部分猪只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猪关节炎症状非常严重而且不可逆转。
在这些病历中,由于长期患病导致关节部位的组织已经大多坏死。
③心内膜炎发生急性感染之后,病原微生物在心脏瓣上生长,造成花椰菜形状的组织损伤,从而影响到心脏功能。
通常会导致受感染猪的死亡。
对于2-3周龄的猪,出现心内膜炎症状的猪几乎都会出现荨麻疹样丹毒症状。
4.急性猪丹毒病理变化(1)急性(败血型) 急性死亡的病猪,可见鼻、耳、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皮肤等处,常见不规则的淡紫色,或不同程度暗紫色,即所谓丹毒性红斑;全身淋巴结急性肿大,潮红或紫红色,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变化,胃底部及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黏膜红肿,脾脏显著肿大,呈樱桃红色,包膜紧张,质地柔软,切面脾髓隆起,红白髓界限不清,用刀易乱脱大量脾髓组织;肾脏淤血肿大,被膜易剥离,呈不均匀的紫红色,切面皮质部呈红黄色,表面及切面可见有大头针帽大小的出血点,稍隆起如“糖葫芦串”。
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浑浊。
肺充血、水肿,可见出血点。
肝淤血、肿大,呈暗红色。
(2)亚急性(疹块型) 疹块型丹毒可见皮肤呈现典型的疹块病变,与生前症状相同,以白猪或褪毛后更明显,有部分病死猪的脾、肾还可出现与急性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
(3)慢性慢性病猪心内膜的损害,大多见于左心的房室瓣(二尖瓣)上,出现典型的菜花样疣状赘生物,表面高低大小不一,使瓣膜变形,心孔狭窄与闭锁不全,大者可堵塞房室孔。
慢性关节炎时,可见关节肿大,关节囊显著增大、增厚,囊内关节液增多,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关节面粗糙,滑膜表面有绒毛样增生物。
5.诊断此病的诊断方法是观察临床症状或者从死亡猪只身上采集病料,在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后检测。
有繁殖和跛行症状的猪丹毒需要通过血清学诊断来检测猪丹毒的免疫水平。
猪丹毒的诊断,除了病原学和流行性两方面外,主要依靠以下方面确诊。
(1)病理变化诊断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
脾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乱脱。
肾肿大,皮质部肾小球出血。
胃底部及小肠(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呈出血性炎症。
在屠宰检验中可见皮肤上有形状不同、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红斑,似“花衣裳”外观;严重时整个猪体皮肤发红,有“大红袍”之称。
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2)实验室诊断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以新鲜病料(心血、脾、肾、肝、淋巴结、病变的心内膜和关节炎病变部)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堆的细长小杆菌,白细胞内也可见到成丛排列的细菌,在慢性心瓣膜制片中,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便可做出初步诊断。
取新鲜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37℃培养24~48h,可见长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针尖大小露珠样菌落,有蓝绿色荧光;明胶穿刺培养时,生长成试管刷状,不液化明胶;肉汤培养时不形成菌膜,有絮片状沉淀物。
(3)血清学试验有凝集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法、琼脂扩散试验等。
凝集试验有全血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用于诊断。
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可用于血清抗体检测和免疫水平评价。
方法是在含有抗丹毒血清的培养基中接种被检组织液或纯培养物,37℃培养18~24 h,有凝集者即判为阳性。
检测猪血清时,不发病猪凝集价在1:20以下,发病或有免疫力的猪,凝集价在1:320以上。
SPA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细菌鉴定及菌株分型。
荧光抗体法可直接检查病料中有否本菌存在。
(5)鉴别诊断发生急性猪丹毒时,要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分。
6. 治疗治疗原则: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退热消肿。
(1)西药治疗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坚持每8h注射一次足量青霉素,使病猪治愈。
同时经验指出,经过治疗后,病猪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须继续再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2.土霉素盐酸盐,按每10kg体重0.2~0.4g计算,用专门配用的稀释液稀释后,深部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