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怎么办RSHWHO快眠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相关影响因素复杂,和多种疾病并存并相互影响。
失眠可造成多种危害,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早已于2002年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失眠问题是当下急需重视的问题之一,而经大量随机双盲对照临床针对于失眠、焦虑人群验证的RSHWHO快眠脑健康睡眠康复营养,针对科研成果发表国际性学术报告,引起业界人大专家的共鸣。
20多项国际专利全部指向修复大脑睡眠系统和自然睡眠科技,成为越来越多失眠患者的首选。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是指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目前,国内外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有很多,本文采用的失眠诊断标准为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组确定的诊断标准:(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2)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合适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
(3)患者主诉至少有下述1项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六个国家的科研团队-专项睡眠康复工程RSHWHO快眠专项脑细胞睡眠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睡眠的脑细胞核心修复营养。
RSHWHO快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深度修复大脑睡眠神经,恢复无依赖自然状态,修复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通过了法国安全控制监督局(DGCCRE*)健康认证通过了韩国健康认证获得澳大利亚国家药物总局TGA认证美国 : - FDA 批准为 GRAS(一般公认安全)产品。
老年人失眠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大量针对老年人失眠现状的研究,在不同的研究中,老年人失眠的患病率并不相同。
调查显示60.9%的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30%~4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
香港的一项1034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38.2%患有失眠。
国内亦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49.9%。
一项最新的国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失眠的患病率为47.2%。
老年人常多种睡眠问题同时存在。
国外一项超过9000位老年人调查显示,存在入睡困难者占28%,同时存在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者占42%。
有文献报道,老年失眠患者常常夸大夜间睡眠缺失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日间功能损害的程度往往与睡眠缺失程度不一致。
老年人失眠的相关因素:老年人失眠的原因错综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性别、高龄、睡眠环境、躯体疾病及精神因素等。
多项研究均显示老年女性失眠率高于男性;合并躯体和精神疾病、酒精和某些药物同样可以诱发老年人失眠。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睡眠质量会逐渐下降,故认为睡眠障碍是年龄本身问题,睡眠障碍是衰老的结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睡眠障碍虽然常见,但睡眠障碍并不是衰老的表现。
慢性病继发的失眠较为常见,如前列腺增生是影响老年人男性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常出现夜间易醒.;糖尿病、因病长期卧床等也会影响睡眠质量;研究显示失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失眠和严重嗜睡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睡眠障碍,与无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比较,夜间频繁觉醒者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较差;阿尔茨海默氏病可直接引起老年患者出现以失眠和睡眠节律紊乱为主的睡眠障碍;胃食管反流等消化道疾病也会引起失眠;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人,失眠的发病率较高;抑郁、焦虑是最易引起失眠的精神因素。
由于与老年人失眠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而此类研究多为针对单种疾病,因此不够全面。
老年人失眠的危害:老年人失眠常可导致各种危害,如生活质量下降、情绪障碍、认知功能减退、日间嗜睡等。
焦虑、抑郁与老年人失眠关系密切。
失眠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抑郁、焦虑的临床症状,还有研究表明存在严重失眠的患者较没有失眠症状的患者有更多的抑郁、焦虑症状。
睡眠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国外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在MRC认知功能老龄化研究中发现睡眠异常能显著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
由于夜间睡眠质的减少和睡眠时间的缺失,失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日间嗜睡。
香港的一项研究表明夜间睡眠质量下降会导致日间嗜睡。
睡眠和觉醒是复杂的生理现象,老年人失眠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采用失眠调查问卷、日间功能问卷及精神、认知功能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老年人失眠的现况,了解老年人失眠的相关因素及失眠的危害,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对于老年人失眠的诊治提供帮助。
老年人失眠现状: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PSQI平均分为(11.5±3.38)高于7分,提示被调查的老年人睡眠状况较差。
老年人失眠的患病率为36%。
针对13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研究文献所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21.3%~81.1%,本次研究的老年人失眠患病率也在此范围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常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日间思睡等多种睡眠问题,失眠症状以早醒(56.80%)、睡眠维持障碍(54.40%)、入睡困难(40.80%)为主,正常睡眠时相包括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两个时相交替出现构成睡眠周期,正常成人睡眠以非快速动眼期开始,80~120分钟后进入快速动眼期,20~30分钟后又转为非快速动眼期,反复4~5次。
老年人睡眠结构由于生理特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非快速动眼期睡眠减少,睡眠周期缩短,睡眠的质和量均出现明显下降,故容易出现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入睡困难的症状。
本研究中62.4%的老年人没有日间功能损害,但在4种失眠症状中(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或日常晨醒后无恢复感),有两项及以上失眠症状(B组)的老年人较无或仅有一项失眠症状(A组)的老年人更易出现与睡眠有关的日间功能损害,且主要以日间思睡为主,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睡眠时相的改变,夜间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显著下降,不能缓解疲乏,故容易出现日间思睡的表现。
老年人失眠与相关因素分析:老年人失眠与年龄、性别本次调查发现,单因素分析时年龄是B组的危险因素,但在调整了其他影响因素后,年龄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对失眠的影响可能是与其他年龄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躯体疾病、生活质量下降等的间接结果。
比较60-6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和80-89岁年龄组老年人B组的发生率,发现B组发生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长而升高,分别比较两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90-99岁年龄组老年人较80-89岁年龄组B组发生率低于80-89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年龄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并无统一的结论,很多学者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层的增长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也有国外学者提出老年人睡眠障碍并非衰老的表现,年龄的增加并不会引起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
高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易出现脑供血不足、慢性间断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可造成高龄老年人易出现嗜睡,表现为总睡眠时间的延长,同时缺氧可影响纹状体边缘区功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而认知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失眠主诉往往较少。
本研究发现老年男性较老年女性更易出现睡眠维持障碍,可能与老年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功能减退,夜尿增多有关。
国内外有关老年人失眠的研究普遍认为,女性睡眠质量较男性差。
既往有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有关。
同时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导致女性个性较男性敏感、对家庭关系及生活琐事较男性更为关心,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女性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另外也有可能与女性对睡眠问题更加关注有关。
本研究中失眠患病率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考虑与样本量少有关。
老年人失眠与慢性疾病:本次调查显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
失眠与慢性疾病常常相互影响。
失眠即可作为慢性病的并发症或伴随症状,又可加重、恶化慢性疾病。
本次调查发现,脑梗死与两项及以上失眠症状相关,既往已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可以导致睡眠结构改变和睡眠质量下降。
脑梗死患者的REM睡眠比例降低、REM活动度减少。
睡眠时相紊乱:睡眠潜伏期延长,实际睡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效率减低。
与无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比较,夜间频繁觉醒者脑卒中后预后较差。
本次研究显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哮喘、前列腺疾病、甲减、慢性疼痛、抑郁是影响睡眠的因素。
但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时发现HAMD、前列腺疾病、甲减、高血压建立的回归模型显示95%CI范围较大,可能与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有关。
张燕、陈长香等人的研究亦发现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睡眠障碍。
既往调查显示,睡眠障碍是并发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睡眠障碍可严重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既往有荟萃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较少与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有关,同时血压也会影响失眠的发生。
因此,对高血压伴发失眠的老年人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尽早积极治疗失眠,以改善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患有前列腺疾病时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如夜尿增多、尿频等临床表现,而使老年男性出现夜间易醒、睡眠维持障碍等情况。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易出现抑郁等精神表现,甲减患者出现失眠症状可能与抑郁等精神因素有关。
老年人呼吸中枢的敏感性及呼吸肌强度下降、常患有肺部疾病,这些因素均易造成周期性呼吸、潮式呼吸和睡眠打鼾增加,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甚至呼吸暂停,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对疾病恐惧的情绪就可以导致睡眠障碍。
慢性疼痛已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生物学疾病,中老年慢性疼痛常伴失眠症状等睡眠问题,慢性疼痛可破坏大脑功能,从而引起睡眠障碍。
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初步调查了老年人失眠的现况,发现失眠在老年人中较常见,失眠的影响因素复杂,与多种疾病、症状有关并相互影响。
但由于时间、人力等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具体分析年龄的增长、性别对失眠的影响,未能规避催眠类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时间对研究结果可能造成的偏移。
今后应当针对以上不足之处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综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本研究中并未涉及的指标进行补充研究,及涉及的内容进行大样本量研究,以明确老年人失眠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和失眠的危害。
RSHWHO快眠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1、5-羟色胺、多巴胺、GABA、褪黑素,通过脑细胞修复营养可以自然生成,盲目补充可能会过量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