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属一般性的人际接触)、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刊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四种沟通网络模式。
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中的四种模式。
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人对人际关系交往积极性的经典研究: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4个实验组成。
)霍桑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结论有:(1)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积极性的有物质条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西方主要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自我呈现论(戈夫曼)、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场合交往论(康波和斯尼格)、T组理论(勒温)。
人际特质理论:代表人修茨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弗的E。
R。
G。
理论)、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2、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它旨在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其主要观点是:(1)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也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米德等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符号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另一类是抽象的人为的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
(3)米德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反应是以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为前提的,交往者需要具有一样的译码系统。
(4)米德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流行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其主要观点如下:(1)社会交往理论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当作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通过这种交换,可以维持交往双方的一种“公平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交往双方总是希望保持账目平衡,获得利益。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
人际特质理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心理学家修茨,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
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这三种需要为:(1)包容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2)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3)感情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三种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为:(1)包容需要强烈,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包容需要强烈,而且感情需要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友谊,受人爱戴。
(3)如果只有控制需要,没有感情需要和包容需求,必然争权争利,脱离群众,使人憎恨,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特质反应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该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七个层次的需要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什么是社会测量法?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社会测量法运用的选择方法有:参数顺序选择法、非参数选择法、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参数简单选择法、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社会测量法的结果表达方法:矩阵表示法、图示法、数学公式表示法。
社会测量法的不足:无法提示出隐藏在情绪倾向性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易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被试有意隐藏人际选择真正动机时,测量的结果就无法反映真实的人际关系状况。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什么是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心理倾向,具有经验性、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属于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
)、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成分所组成的心理倾向。
)、稳定性(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互相结合、协调一致。
)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人际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这在青少年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力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对人们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反映在个体心理特征上。
如果一个人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发展,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就容易;反之,则比较困难。
个性心理特征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的程度。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一个新组织与新群体,就建立了新的态度。
而且态度一形成就根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同维护和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此时群体或组织作为参照系对个体发生作用,个体接受对他来说是新的现汇,必定要有新的态度与此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