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鲁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
1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2年,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病逝。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本,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祥林嫂》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药》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吃掉《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呼唤生命的强者《狂人日记》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在酒楼上》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肥皂》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社戏》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纪念刘和珍君》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论“他妈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论照相之类》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二、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三、关于回忆录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四、对鲁迅情况的问卷调查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吗?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除了老师对鲁迅的介绍,你对他还了解多少呢?目前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情况的问卷调查第一部分鲁迅印象1、你对鲁迅有什么印象?()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其他: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固执○执着○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你的依据是什么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答:4、你从什么地方了解鲁迅的?A、课本B、鲁迅的传记C、词典D、其他读物上5、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你对鲁迅那样的形象?答:6、你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吗?为什么?()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7、你觉得怎样才能更深入了解鲁迅呢?()A、阅读鲁迅传记作品B、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集C、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D、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寻找信息E、阅读鲁迅论敌的回忆录第二部分关于鲁迅作品1、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
答:2、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答: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答:3、你对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4、你认为阅读鲁迅的作品在当代是否有意义?A、非常必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D、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没有意义,那主要是因为:5、你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答:导语: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第一课时一、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1、谈对鲁迅的印象2、根据问卷结果得出对鲁迅的印象3、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回忆录,要求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第二课时熟悉课文内容,概括各节内容:1、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2、包饺子(P29)3、先生的来客(P30—31)4、看信(P31)5、最佩服的人(P31)6、外出的装束(P31—32)7、简单的饮食(P32)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P34)10、眼瞪摩登女(P34—35)11、月夜踢“鬼”(P35)12、品尝鱼丸(P35—36)13、旧纸包书(P36)14、喝茶夜谈(P36—37)15、简朴的卧室(P37)16、写字桌的景观(P37—38)17、厨房·客厅·花园·三楼(P38—39)18、患病气喘(P39)19、带病校译(P39—40)20、饭后养神(P40)21、许先生的重负(P41)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23、病症的确诊(P42)24、治标退热(P43)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P43—45)26、海婴的问好(P45)27、病中的谈笑(P45—46)28、枕边的木刻画(P46)29、先生“休息”了(P47)第三课时探讨与归纳: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
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学生讨论发言2、教师可作如下概括:板书:对妻子:尊重(妻子对他:敬中有爱)对儿子:耐心、尊重、不以家长身份随意否定孩子的判断对兄弟:体贴照顾对朋友:热情好客对青年:爱护、帮助、严格要求对共产党员:热情相助,不避风险其它:幽默、安静、严谨、勤奋、整洁、井井有条等等。
应让学生关注到本文的核心词——平和3、教师简单介绍自己眼中的鲁迅1 鲁迅是体察中国人奴性心理最深刻的作家。
2 鲁迅是中国最具勇气的作家,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团体。
使中国最具个性的叛逆者。
第四课时一、品味文章的语言:1、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
归纳: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2、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归纳: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归纳: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
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三、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结构等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