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无
有条件转移支付
条 件
配套补助
非
转 移 支 付
配 套 补 助
无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有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 辖区间效益外溢和成本外溢 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保证各地最低公共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一)国家财力分散 (二)强化了地方的利益机制,加剧
了地方保护主义 (三)形式不够规范
二、分税制基本问题
分税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 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 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 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 制。
完全分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适度分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国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
人
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
大
决定和命令
常
⊙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
委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
会
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
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县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级
以 上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地
方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 体体现。
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任务——正确划 分各级政府预算的收支范围,规定预算管 理权限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使国家财力 在各级政府及各区域间合理分配,保障相 应级次或区域的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收入划分效率 支出划分效率 转移支付效率
第二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政府预算管理级次 预算管理权的划分 预算收支范围的确定 预算调节制度
政府预算管理级次
原则:有一级政权就要建立一级预算。 实践:
美国:联邦——州——地方; 法国:中央——大区——省——市镇; 我国:中央——地方四级。 我国中央与地方预算的关系及其在政府预算 中的地位
公平原则——横向均衡
含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标准和供给数 量在各地区的均等化。
理解: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各地区人均 公共支出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对基 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保证与国家发展状况 相应的起码水平。如部分地区确有困难, 无法保证最低标准,则应通过预算管理体 制的设计来解决。
基本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基本 医疗保健、水电设施、交通设施等
余 (二)地方预算机动财力的分配和使用原
则
六、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选择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与形式
概念: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 间财政能力的差异为存在基础,以缩小各 地区政府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别为目标实 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制度。
原因:各级政府财力的纵向不平衡与横 向不平衡
政府间转移支付
税
共享包括税源共享和收入共享
三、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事权与支出划分 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全部税 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 税。
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结算补助
等事项的处理
四、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构想
(一)我国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管理体 制现状
各
级
人
⊙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
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预算、
常 委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会
二、预算收支划分原则
1、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2、保证中央宏观调控需要的原则 3、收支挂钩、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4、保证各级政府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原
则
三、收支划分的依据
1、基本依据——各级政府的职责任 务(事权)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构想 1、预算级次的划分 2、 人大监督 3、国库集中收付 4、政府采购 5、转移支付 6、财政监督
A
C'
C
0
D
D' B
一般性转移支付
A
C
E
o
G
D
FB
非配套专项转移支付
A C
O
D
E
B
无限额配套专项转移支付
A
C E
O
DG
F
B
有限额配套专项转移支付
公平原则——纵向均衡
第三章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主讲人:
第一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确定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原则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各级政府 之间的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收支范 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各级政府在支配 国家财力上的权 限和责任
国家财力如何在 各级政府之间进 行分配
(三)其他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借鉴 1、美国 2、德国 3、澳大利亚 4、日本 5、共同特点及启示 (四)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政府
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1950年、1968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1951-1957,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1958,以收定支,五年不变 1959-1970,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1971-1973,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结余留 用,一年一变 1974-1975,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 1976-1979,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预算管理权的划分
预算管理权是指国家预算方针政策、 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 和修订权;国家预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权;预算执行、调整和监督权等。
我国预算管理相关职权的具体划分
(一)各预算单位的职权
◆编制本单位预算、决算草案 ◆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
支出
(二)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职权
预算。
目的: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做到既能适当集 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又能统筹兼顾地 方的合理需要。
公平与效率
公平——各级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相对平衡。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纵向均衡 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横向均衡
效率——各级政府财政权限的配置和收支关系 的划分,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 以及财政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效果。
税 具体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
产税等。
中
央 地 方
直接涉及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利益,收入弹性大且 数额较大的税种。
共 享
包括增值税、资源税等。
税
中央财政: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 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 支出以及直接由中央管理的事业支出。
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五)立法机关的职权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
★ 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
国
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人
★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
民 代
况的报告
表
★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大
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
会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县
级
★ 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
财政职能在政 府间的界定
事权
收支划分
2、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四、收支划分的方法
(1)统收统支 (2)收入分类分成
预算收入
中
地
央
方
中 固定比例分成收入 央
固
固
收地
定
定
入方
收
收
入
入
分 成
调剂比例分成收入
(3)总额分成 (4)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 (5)分税制——分税、分权、分管 五、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的确定 (一)地方预算机动财力的内容 1、地方预算的预备费 2、地方预算超收分成、增收分成和支出结
部 算的执行情况
门
(四)各级政府的职权
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算草案
各 级
向本级人代会做关于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政 府
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
是 本
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
级
预 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算
的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行
政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关于预算方面
机 关
的不适当的决定
二、确定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
基本要求:
由中央统一制定方针、政策,集中支配主要的财力, 以保证统筹安排,照顾重点;
地方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本地区财力; 各级政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负责本地区
国家预算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市(自治州)预算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提供
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提供
地区外溢性公共产品——中央与地方 联合提供
首先考虑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的要 求,中央制定政策,承担主要责任
地方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内,根据 地方实际,适当调整和补充
经济稳定职能
主要是中央政府职能。
关系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有利于中央对经济全局
中 央 税
的控制,以及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税收政策,收 入较多的税种。
具体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
中央企业所得税等。
地 方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不大,收入面广,税 源分散,不易统一管理的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