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模板
思考回答:
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总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让学生阅读并走进作者,走进作品。
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底蕴。
5分钟
[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衰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活”明确出作者的写作特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课题名称
《故都的秋》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中学生
提供者
谭亚莉
课时
一节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理解文章特色,掌握从声色味的角度写文章的特色。
一课时
[引导及提问]
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思考并回答: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赞秋
第二部分(3—12):绘秋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分析文章结构
8分钟
[提问]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思考并回答:
(1)北国秋感:“清”“静”“悲凉”江南秋感:慢、润、淡
8分钟
[提问]在孟郊《秋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
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这些景具有什么的特点?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思考,回答:
月,露,பைடு நூலகம்和梧桐。
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悲凉。
[提问]在刘禹锡《秋词》两首诗中:
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堂提问并带领思考回答的方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的选用及准备:利用相关秋景图片及相关音频朗读,在课堂上展示,引起学生兴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时间长度
一课时
[事例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你今天的心情很好,那么你在公园听到的鸟叫声是悦耳的。那如果你今天很倒霉,出门就摔了一脚,这时候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思考这是为什么?
思考回答: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有所不同了。
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引出“景随情异”。
3分钟
[引导]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朗读,感受并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思考并回答:
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入骨”。
清新,能激发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总结]
一问:同样是秋天,前者是悲凉,后者是清新,这是因为什么?
二问:我们所学的课文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思考讨论回答:
主观感受所决定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情随事迁”
清,静,悲凉,比较接近第一首诗
[补充]展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通过鉴赏,树立审美情趣,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及日常积累中,对散文的文学样式虽然已有出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浅易的散文鉴赏能力,但是在把握散文中的情与景关系上还仍是难点。
此外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加之鼓励相关写作练习,更能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散文的热爱之情。
[引导]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可以看到文中藏着的四幅秋景图,是哪四幅呢?并板书出
“秋槐落蕊”图
“秋蝉嘶鸣”图
“闲话秋凉”图
“秋果胜景”图
学生就此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故都的秋味
由情入景,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10分钟
[提问]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小院秋晨”色冷色调,“秋槐落蕊”声寂静寂寞,“闲话秋凉”味悲凉“秋果胜景”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练习]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景驭景,以景显情。
(字数200-300字)
当堂做。
一二组突出欢乐之情,三四组突出苦闷之情。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文章,进一步掌握散文的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美。
练习相关写作,进一步学习及掌握。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能力迁移训练
10分钟
七、教学流程图
事例引入,比较阅读,补充资料,由景入情,理清段落,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文学性作品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知性因素外,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感和情感性。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其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品足作品的韵味,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美育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