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

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

《拍手歌》教学设计
镇雄县第三小学
授课人:陈娴
教材分析:
《识字3》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

课文内容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节奏感强,适于朗读。

拍手歌的形式也为课堂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
《拍手歌》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游戏形式,孩子的朗读兴趣很浓。

充分认识到文本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在快乐的朗读、背诵中感受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以及动物和人类的互相依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本课要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这是教学的重点,充分地利用孩子生活、学习中识字的经验,在原有识字水平上展开教学,突破难点,提高识字能力,注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自主学习,乐于与他人合作,促进语言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孩子们喜欢动物的情感,产生保护动物的愿望。

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难点:写好“保、护、物”三个字,注意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特点。

教学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板书“动物”,学写“物”的笔顺。

二、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动物的美丽可爱并看图识字。

1、谁的尾巴最好看?初步认识“孔雀”二字;
2、谁的背上披锦衣?认识“锦”字;
3、这是什么在蓝天翱翔?认“鹰”;
4、什么鸟会排队飞行?就像写了一个什么字?
5、穿黄色衣服的是什么鸟?识“鹂”
6、什么鸟的叫声最动听?识“灵”
7、这是什么动物?(老虎、熊猫)
8、小朋友们,你们认出了多少种动物呢?其实这些动物就藏在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中,让我们一一把它们找出来吧!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翻到书第122页,现在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自己读一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请拼音帮忙,自主想办法记住生字。

2、展示读拼音和生字,提醒大家注意后鼻音4个,前鼻音1个,边音2个。

3、展示识字方法,师评价,点拨。

四、巩固识字
1、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哪些动物?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2、同桌互相读读这些动物的名字。

两个人再试试,把这首儿歌配合着读出来。

(调查配合方法。


3、考考你,去掉拼音读。

4、读一读,认一认,再组词,不会的,可以问同学。

雀雄鹰雁界丛灵锦翔世深猛休
5、“隹”和“鸟”字的起源和该部件的字,与鸟有关。

6、摘苹果游戏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课件,引导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保、护、物”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指导笔顺
4、自己练写
5、展示
六、小结:
在这篇课文里,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动物,还学会了这些动物是怎么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词语,点名读,齐读。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你借助课文,在插图里找一找儿歌中出现的动物。

在和伙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和伙伴练习拍手读。

比一比,哪组同学配合的最好。

3、指名开火车读小节,齐评价。

4、分组赛读小节,师评价。

三、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师生合作,师背上句,生接下句。

2、拍手游戏帮助背诵
(1)师与个别学生示范游戏
(2)同学互助合作游戏
四、拓展阅读
读一读老师编的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蟋蟀夜里叫叽叽。

你拍二,我拍二,房檐底下有春燕。

你拍三,我拍三,蝴蝶跳舞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蜘蛛结网捉虫子。

你拍五,我拍五,蜜蜂采蜜真辛苦。

你拍六,我拍六,树上有只小斑鸠。

你拍七,我拍七,蜻蜓像架小飞机。

你拍八,我拍八,青蛙岸边叫呱呱。

你拍九,我拍九,鱼儿成群水里游。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人人知。

五、小结:
今天学的拍手歌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今天学过的内容讲给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
拍手歌
保护动物
八、教学反思
拍手歌是一首传统歌谣,更是一首游戏儿歌。

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简单、节奏明显,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边念、边唱、边玩,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所以这个活动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拍手歌的乐趣。

虽然按照儿歌结构仿编很简单,但想要仿编得押韵对于孩子来讲却是非常难,所以仿编是活动的一个难点。

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还是乐意学习儿歌、玩儿歌游戏的。

在仿编时,采用提前进行押韵游戏、分组仿编(降低难度)、教师巡回指导的方法后,孩子们已经能尝试编出顺口的句子,即有意识地仿编押韵的儿歌并且对仿编活动很感兴趣。

但是,纵观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高涨。

虽然,这与活动时间正好是午饭时间、孩子们的等待时间太长等客观因素有关系,但也与教师在很多环节上的处理不够巧妙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游戏中的某些环节没有“活” 起来:
1.学儿歌前的情绪调动不够。

2.学习儿歌后,应该根据孩子掌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活动难度、变化游戏
形式。

3.仿编后的延伸活动时,对孩子的启发不够到位。

虽然活动的重难点基本上解决,孩子们也对这首游戏儿歌非常熟悉了,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游戏的某些环节不够“活”,没有将活动的趣味性深入“挖掘”出来。

以上是我对所发现问题的反思及对策,相信对以后的活动也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