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5篇

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5篇

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5篇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篇1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一年,想想走过的历程,有苦闷,有彷徨,也有欣慰。

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并不容易,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做的一些教学工作:一、关注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

首先我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

例如: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

这时我就放慢讲话语速,或请他回答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课后在找他与他交流沟通。

而不是在课堂上用严厉的言语指责他。

六年级的学生好面子如果你当面批评他,可能会让他产生厌恶感,跟你顶撞。

这样即影响了学生和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然后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亲切感。

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

二、面向全体学生,应材施教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差异。

通过几年的学习时间,这种差异已经很明显。

所以不能按同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同时多花点时间去耐心的指导。

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温暖和支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

比如练习对话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

2.适当的渗透语法教学。

从五年级开始陆续出现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

适当的语法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三、正确的评价学生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

作为小学生的他们更是如此。

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

1.评价语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多肯定感到腻烦。

2.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做到情真意切。

六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一定程度他们已经能名辩是非,分的清楚真诚和虚伪。

不切实际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反感。

3.适度的表扬。

过多的表扬和一味的批评一样达不到效果。

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的问题回答的如何,都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浮躁,就不会在乎表扬了。

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篇2语文老师要学学“留白”艺术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

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

”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

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

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

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

”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

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

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

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

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

但我明白,并没有弄假。

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

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

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

这是“留白”的经典。

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语文教师教学叙事案例篇3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

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

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

“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

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

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

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_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2、注重朗读评价。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在所聆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结合语境理解。

梁老师的读书内容安排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有声有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循循善诱,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

学生在深有感触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入。

2、超文本链接。

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