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市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市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市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市统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

想像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

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

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

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

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

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我们应该感激论说性的作品,哲学、科学、数学这些学科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但我们也不能活在一个完全是这些东西的世界里,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一下这些东西,到一个更深沉或更伟大的真实里。

这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独特的世界观。

阅读想像文学会使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获得深深的满足。

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以形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

想像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

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

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

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

"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

然而就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

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但这与科学及哲学教导我们的方式不同。

论说性的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

他们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论说性作品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学则藉由创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经验,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

为了从想像文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一种神似的真实。

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

许多世纪前,亚里士多德强调:“诗与政治对正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

”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

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本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

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要确实可能在小说家笔下被创造,在经过我们内心重新创造的世界中发生,就够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个故事的意义,存在于角色与事件之中。

你要对他们很熟悉,才能厘清彼此的关系。

以《战争与和平》为例,许多读者开始阅读这本小说时,都会被一堆出场的人物混淆了,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又陌生得不得了。

他们很快便放弃了这本书,因为他们立刻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搞清楚这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

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

我们不期望记住每一个名字,许多人不过是背景人物,好衬托出主角的行动而已。

无论如何,当我们读完《战争与和平》或任何大部头的小说时,我们就知道谁是重要的人物,并且不会忘记。

虽然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我们很多年前读的,但是皮埃尔、安德鲁、娜塔莎、玛丽公主、尼可拉斯——这些名字会立刻回到我们的记忆中。

不管发生了多少事件,我们也会很快就明白其中哪些才是重要的。

一般来说,作者在这一点上都会帮上很多忙。

他们并不希望读者错过主要的情节布局,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铺陈。

但我们的重点是: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

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

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

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

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

所有这些都回到同一个重点: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你是否把这个故事读通了。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说性作品旨在传递知识、教导原理,提供阅读者已经有的或通过阅读能获得的知识和基本原理。

B.阅读论说性作品时,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以主动姿态,随时准备获取知识。

C.与想像文学不同,论说性作品都注重逻辑性,这些作品的作者都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

D.“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中的“此”指许多读者会因繁杂的人物关系放弃巨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阅读论说性作品认识现实的世界比通过阅读想像文学塑造内在的真实世界更为重要。

B.论说性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不能带给我们愉悦,因为这些作品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

C.评价论说性作品时,我们要采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而评价想像文学作品时,则需要把写实和神似的真实作为标准。

D.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是专门的论述,像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事实、揭示社会真相,要避免技术上的错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毕飞宇在《〈水浒传〉.的逻辑与〈红楼梦〉的反逻辑》中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小说语言第一要准确;准确是美的,可以唤起审美。

B.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影响着人类对抽象世界的认知。

C.余光中在《乡愁》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通过时空的变化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思念亲人、眷恋故土的深情。

D.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讲述动物领袖在农场建立一个动物社会后却成为比人类更独裁的统治者的故事,攻击了极权主义。

4.阅读“想像文学"要注意什么(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想像文学”作相关阐述请根据文本概括。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刘学刚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

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

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

①黑漆大门开着。

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

东植荷花,西育芭蕉。

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

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

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

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

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

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

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

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创子。

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

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

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

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

仿佛一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

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

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

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

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

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

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大李斫琴已十年。

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

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

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

②“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

”大李缓缓地说。

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两间南屋为斫琴室。

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

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创平、手工雕刻图样、裹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

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

其中,聚漆最为耗时。

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③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