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径向注浂施工要点1、径向注浆的参数确定现场注浆施工中应根据地层特点,不断地进行注浆参数的动态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地层注浆加固。
径向注浄主要参数为:注浆速度:5~100L/lin;注浆终压:2~3MPa;3)单嬔注浆量:按公式)1(n2βαπ+=hRQ式中:Q-—单孔注浆量(m3);n——地层孔隙率;R-—浆液扩敡卂径(l);h‐—注浆段长度(m);α--浆液有效填充率(取0.6—0.9);β——浆液消耗率(取10%~30%)。
2、注浆材料径向注浆作为工程结构的一部分,它起到加固堵水和抗水压的作用,因而在选择径向注浆材料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注浆材料的耐久性、高强性以及收缩性和无污染性。
因此,选择普通水泥单液浆、超细水泥单液浆作为径向注浆材料,径向注浆材料配比参数如表1-1.综合对比四种注浆材料的性能,分析浆液的优缺点,界定其作用范围如表1—2表1—2 径向注浆材料性能特点及施工范围界定表效果,是径向注浆的最佳材料3、注浆管材1)当地层裂隙不太发育时,径向注浆管采用钻孔后下入孔口管进行注浆施工,孔口管采用直径Φ42mm焊接钢管,长度1m。
2)当地层裂隙比较发育时,或在溶洞间隔地段及溶洞区段,径向注浆要求很高,因而宜采用TSS管(即单向袖阀式注浆管)结构,以减少或防止注浆施工中串浆的发生,从而提高径向注浆加固效果。
TSS管直径Φ42mm,长度为钻孔深度.4、施工工艺流程径向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图1.1径向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图4、注浆方式径向注浆采用全孔一次性注浆方式进行施工。
5、注浆顺序注浆顺序宜按两序孔进行,即先跳孔跳排注单序孔,然后注剩下的二序孔。
这样,通过实施约束型注浆模式,实现挤压密实的注浆目的。
6、注浆结束标准控制一序孔注浆结束标准以定量定压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控制.注浆施工过程中,以定压为第一控制原则,如果长时间注浆压力不上升,应将注浆材料调整为HSC单液浆,如果住一段时间后压力仍不上升,可按定量标准进行注浆控制。
二序孔注浆结束标准以必须达到设计注浆终压的原则进行控制。
7、注浆效果检查评定1)径向注浆所有注浆孔的注浆P—Q—t曲线必须符合设计意图。
2)径向注浆结束后应达到设计规定的允许渗漏水量标准要求.(五)基坑帷幕注浆施工要点1、注浆参数基坑工程注浆参数如表1-3。
基坑工程注浆一般要求浆液具有可注性、可靠性、可控性、无毒性污染性,因此,根据地质条件特征和工程要求,注浆材料选择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和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配比:水泥采用普通型或早强型32。
5R 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
双液浆浆液配比为:水泥浆水灰比0。
6:1~1.5:1、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1~1:0.3、水玻璃浓度25~35Be'、缓凝剂掺量0~3%。
超细水泥的粒度选择应根据注浆对象特征,采用J ·C ·King 可注性判式158515≥=D D N 进行确定。
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配比:超细水泥浆水灰比1.5:1~2:1、超细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1~1:0。
3、水玻璃浓度25~35Be ’、缓凝剂掺量0~3%。
式中:N 为注浆比;D 15为地层的粒径累计曲线的15%的颗粒直径;D 85为注浆材料粒径累计曲线的85%的颗粒直径。
3、基坑周边帷幕注浆施工工艺及流程图9.2.6 袖阀管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图(1)注浆方式为了提高注浆效果,桩外止水帷幕、基坑开挖前桩间止水、基底止水帷幕、工程抢险注浆采取袖阀管后退式分段注浆;基坑开挖后止水采用花管一次性注浆。
(2)注浆控制桩外止水帷幕、基坑开挖前桩间止水、基底止水帷幕、工程抢险注浆采取两序孔注浆控制,一序孔为单号孔,一般采取定量注浆;二序孔为双序孔,一般采取定压注浆。
基坑开挖后止水采取定压注浆。
4、注浆效果检查评定注浆效果检查是评定注浆效果好坏,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根据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对于基坑工程注浆,拟定表1—4注浆效果检查参考方法及标准。
该方法及标准有待于今后类似工程的检验,并期待国内制度相应的强制性标准.5、注浆孔的布置与钻孔施工①注浆孔布置及设计注浆孔布置可按照实际情况、地质、周边环境、围护桩种类等因素进行综合选取,常用的孔位布置型式有梅花形布置、矩形布置等。
②钻孔施工及工艺该注浆方案施工工艺为先用地质钻机钻孔,成孔后下入注浆管,然后封孔准备注浆。
6、影响帷幕质量的因素a注浆孔布设模式;b现场注浆孔布设间距;c注浆孔布设垂直度;d注浆孔的封孔质量;e 注浆材料:f注浆参数;g机械设备配套;h劳动力的配备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i挖孔桩的施工现状。
①现场注浆孔布设对于实际注浆施工,若实际施工注浆孔布设间距大于设计间距,那么在施工中,必定要有部分区域未被浆液填充,从而形成注浆盲区,给施工带来危害;若实际施工注浆孔布设间距小于设计间距,那么在施工中,将给临近孔的注浆造成困难,易出现串浆、注不进浆、下不进芯管等情况,严重地影响整体注浆效果.因而,对于注浆施工,规范规定注浆孔布设孔位误差应为±10cm以内,该规范规定对保证注浆效果是合理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确保注浆施工质量,对于注浆孔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布设,提高布孔质量,孔位偏差应符合规范标准要求,为此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严禁现场技术人员随意放大注浆孔间距,应严格按照设计技术交底;b现场钻孔人员对钻孔定位应定位、复测,确保钻孔位置的准确。
②注浆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当正常注浆的孔数越多,比率(指正常注浆孔数占总注浆孔数的百分比)越高,即发生串浆、下不进芯管等现象的注浆孔数越少,那么注浆施工的质量就会越好。
③串浆串浆是指在注浆过程中,浆液由正在注浆的注浆孔中经过溢浆孔溢出,再经过地层进入未注浆(或已注浆)的注浆孔中的一种现象。
造成串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注浆管丝扣脱节,浆液经丝扣脱节的部位进入注浆管内,堵塞注浆管,形成串浆,产生串浆的基本原理如下:a浆液首先充满注浆孔内的注浆段,b在注浆压力条件下,浆液压开橡胶套,经溢浆孔溢出。
浆液顺注浆管外壁经回填部位向上流动;c若回填较密实,浆液向上流动后不久,随着浆液粘度增大,达到初凝,回填层被加固密实,这样浆液就进入地层,从而达到加固地层的目的。
d若回填较松散,浆液将向上流动,至混凝土封闭层,顺封闭层和地层交界的水平流动;e随着浆液粘度的增大,以及地层被有效地填充加固,从而形成以注浆管为中心的地表隆起;f当地表隆起较大时易造成未注浆的注浆管连接丝扣拉脱,从而浆液经丝扣拉脱部位进入未注浆的注浆管;g若设计注浆量较大,那么浆液同样会沿地层裂隙经未注浆的注浆管的外壁,经丝扣的拉脱部位进入未注浆的注浆管;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为避免串浆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a注浆方案的设计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同时,应在现场进行试验确定方案、参数,并在施工中不断调整;b强化注浆孔的回填和封孔质量,应用豆石或粗砂回填密实;c注浆参数应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地层,减少地表的隆起;d应尽量选用合理的注浆材料,提高帷幕质量;e应分序进行钻孔、注浆作业。
④下不进芯管下不进芯管是袖阀管注浆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它是指注浆芯管无法下入注浆管内部,或者无法下到指定的部位进行正常注浆作业。
下不进芯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见表9.2。
3所示.表9.2。
3 下不进芯管原因分析表a提高钻孔垂直度,必要时采取套管跟进钻孔;b注浆方案的设计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同时,应在现场进行试验确定,并在施工中不断调整;c强化注浆孔的回填和封孔质量,应用豆石或粗砂回填密实;d注浆参数应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地层,减少地表的隆起;e应尽量选用合理的注浆材料;f应分序进行钻孔、注浆作业。
⑤冒浆冒浆是指注浆施工过程中,浆液由地表或管线冒出。
冒浆的发生不但会造成浆液流失浪费,而且使注浆施工不能达到设计意图,更有甚者会造成施工区域的管线破坏.因此,施工中应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处理冒浆现象。
⑥冒浆产生的原因a注浆孔封孔质量差,浆液极易沿注浆孔外壁上升至混凝土封闭层,由混凝土封闭层的薄弱部位冒出;b注浆速度及注浆压力过大;c未施作混凝土封闭层;d靠近注浆区域近距离施工,浆液沿施工处冒出;e挖孔桩护壁薄弱,浆液沿薄弱环节冒出。
⑦预防和处理措施a注浆区域应施作混凝土封闭层;b加强注浆孔的封孔质量;c据统计,冒浆一般发生在注浆周围6m范围内,因而注浆施工过程中,在距注浆施工6m范围内应严禁其它施工作业;d冒浆一般产生在距地表下6m的注浆带,因而若距地表下6m注浆带注浆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例如加密注浆孔,采取减量减压,采用超细水泥等细颗粒注浆材料等措施; e地表冒浆时,一般可采取间歇注浆措施;若无效,可采取换孔作业,以后再进行补注;f注浆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观察周围管线内是否冒浆,若发现,应采取调整浆液配比,缩短凝胶时间,瞬时封堵孔洞;g挖孔桩冒浆问题的处理较为困难,仅能靠提高挖孔桩护壁混凝土浇筑质量加以解决,同时,帷幕的施作一般应在挖孔桩开挖前进行.⑧卡管卡管是指注浆芯管掉入或卡入注浆管内无法提出的现象。
产生卡管现象,会使注浆管及芯管、花管报废,无法继续正常注浆或重复注浆。
卡管现象在工程前期多次出现。
a产生卡管的原因工程施工难度大,在30m深度采用袖阀管注浆工艺施作帷幕国内无先例;工人对工艺不熟悉,虽经短期培训,但仍不熟练;芯管质量差,易拨断;丝扣加工和管箍不配套或注浆管未连接好,提管时易脱扣或卡住止浆塞;注浆管加工粗糙,造成下管时止浆塞脱落或反转,提管时阻力大;下管或注浆时不小心,芯管掉入注浆管中,无法取出;止浆塞和注浆管不匹配,返浆严重;注浆造成注浆管变形;发生串浆现象;注浆孔成孔质量差,下管时注浆管弯曲。
b解决卡管的措施加强研究工作,提高工艺的可行性;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人对工艺的熟悉程度;采用国标加厚型镀锌管加工芯管;提高芯管及注浆管的加工质量;提高钻孔及下管质量;加强注浆作业人员的责任心;调整合适的注浆参数,减少串浆、下不进芯管等现象的发生;必要时采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⑨隆起效应注浆施工中,难免会出现局部浆液不均,会产生隆起等现象,为分析注浆时地表所产生的隆起效应,针对注浆施工,在注浆影响区域布设了若干条监测主断面,并对其加强监测,分析出隆起规律,并监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注浆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执行以下技术保证措施:①严格控制注浆孔布设的间距和排距,采用罗盘定位等措施控制误差,钻孔水平误差≤10cm,钻孔垂直度误差≤1。
5%;②钻孔完成后安设注浆管时,注浆管应高出地面5cm,并旋紧上闷盖,以防止泥浆及其它杂物进入管内,影响注浆施工;③保证料源固定和材料供应,如需更换材料,应及时通知注浆技术人员作配比试验以确定注浆参数,保证注浆质量;④注浆材料配比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应严格按材料配比进行浆液配制,严禁擅自改变浆液配比;⑤注浆施工工艺采取分段后退式注浆,为确保注浆区域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严禁超长提升芯管;⑥严格按注浆参数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更改;⑦注浆过程中水泥及水玻璃浆液必须经常搅拌,保证浆液的均匀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