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知新知的过程中,感知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数学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事物排列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排列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学会用算式解决排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2.复习旧知
3.“密码箱”情境图出示,让学生说说密码箱的密码有多少种设置。

4.让学生遇到困难时揭示课题,并板书“简单的排列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用 1、3、7、9 这四个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就怎样写在练习本上。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4)学生与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并展示学生作品。

(6)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十个十个十个十个
1 3 3 1 7 1 9 1
1 7 3 7 7 3 9 3
1 9 3 9 7 9 9 7
2.引导学生小结排列方法:
排列两位数时,一般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写出所有的两位数,再交换十位上的数,依次写下去,这样就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3.引导学生发现
还可用算式:3×4=12
(二)用 0、1、3、5 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就怎样写在练习本上。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4)学生与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并展示学生作品。

(6)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十个十个十个
1 0 3 0 5 0
1 3 3 1 5 1
1 5 3 5 5 3
2.引导学生发现
还可用算式:3×3=9
3. 比较两组数的排列。

4.让学生自由说出,同样的是用 4 个数进行排列,为什么第一组可以组成12 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第二组确只能组成 9 个不同的两位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完成“做一做”第 1 小题。

(1)课件出示习题,指名板演,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分组同时进行。

(2)集体订正。

四、课堂知识延伸,学以自用。

完成“密码箱”情境图所提出的问题。

1.让学生理解密码箱要求的是什么?
2.说说设置密码和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有什么区别?
3.待学生真正明白意思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4.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5.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六、课后作业布置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 1 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第 2 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

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第 3 题。

板书设计:
1 3 7 9 0 1 3 5
十个十个十个十个十个十个十个
13 31 71 91 10 30 50
17 37 73 93 13 31 51
19 39 79 87 15 35 53
3×4=123×3=9
有序排列,不重不漏(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起始课,本节课通过猜想、回顾、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并采用“固定十位”法有序、全面、准确的解决问题。

整个环节,知识点把握准确,注意及时的反馈,尤其注意错误的反馈与订正,能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对比,对有序与无序思考进行对比,同时也能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但是,教学活动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同时,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适时引导,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合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合作的指向性不强,合作习惯还有待养成。

总之,本次曲老师视导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会在
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 27 页例 7 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渗透等积变形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圆柱体的容积问题。

教学难点:
渗透等积变形的思想。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导入
说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师:这节课就运用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提示
大屏幕出示 27 页例 7:一个内直径是 8 厘米的圆柱形瓶子,水的高度是 7 厘米,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18 厘米,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讨论)
(1)这个瓶子能直接计算容积吗?
(2)空着部分的容积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怎样的圆柱?
(3)这个瓶子的容积等于哪两部分的容积加到一起?
2.议
(1)问题 1:
学生口答: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2)问题 2:
空着部分的容积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高为 18 厘米的圆柱。

(3)问题 3:
这个瓶子的容积等于高 7 厘米的水的体积加上 18 厘米高圆柱的体积。

(4)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展示:(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8÷2=4(厘米)4×4×7×3.14×7+ 4×4×18×3.14=1256(立方厘米)
或者:4×4××3.14×(7+18)=1256(立方厘米)
三、练
1. 一瓶装满的矿泉水,小明喝了一些,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无水部分高 10 厘米,内直径是 6 厘米,小明喝了多少水?
2. 明明家里来了两位小客人,妈妈冲了 800 毫升果汁,如果用内直径为 6
厘米,高为 11 厘米的玻璃杯喝果汁,狗明明和客人每人一杯吗?
3.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一个高为
4.5 分米,体积为 81 立方分米,另一个高为 3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作业布置
练习五 10,11,12,13 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