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

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

黎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黎族尚礼的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

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

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

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

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

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

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独树一帜的婚礼习俗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

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

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

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

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

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

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

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

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

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

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

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

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

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

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良辰吉日到了,女方家热闹非凡,远近的亲戚都挑着糕点,携儿带女。

还有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聚集于女方家等待“吃槟榔”。

此刻两名媒妁拿出议定的实物及人民币(600个槟榔,约400人民币,光银一对)于客堂坐定后,女方父母便于桌上掀开毛贴,吃槟榔,此时都是成双对,父母或哥嫂。

否则不吉利。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

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

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

菜类多为双尾鱼 (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

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
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

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

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

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

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

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

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

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

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

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

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

喝喜酒,约上午10点钟,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婚礼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