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词语规范一、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若干语文规范进行了调整。
但就常用词语而言,应注意到几个常用的词语规范,并及时进行调整。
1.做和作“当做”“叫做”“看做”等已是倾向。
作报告。
“作”和“做”。
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
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
“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2.坐和座上版中现汉在词条中列“坐位”为推荐词,但是在举例或者释义中却用“座位”;现在改为“座位”为推荐词。
3.唯和惟上版中在“只,单单”义项上,现汉以“惟”为推荐字,如“惟一”“惟恐”“惟利是图”等;现在以“唯”为推荐字。
提醒:“惟妙惟肖”应为“惟”。
4.像和象上版“想像”是推荐词,且只收“想像力”一词;可能是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已经审定的要求,现在改为“想象”为推荐词,并只收“想象力”一词。
词语中表人或物的“形态或样子”时要用“象”,例如:表象、旱象、幻象、假象、天象、险象、现象、形象、意象、印象。
“像”指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或光线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也就是说,“像”指的不是人或物本身的形态或样子,而是人为的或自然形成的相似图景。
所以,以下词语中都应用“像”:画像、录像、偶像、摄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影像。
二、容易混用的字词1.“制订”与“制定”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就会发现,“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解释是“创制拟定”。
撇开它们相同的语素‘制“不谈,就看不同的语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
比如我们编撰或整理前人的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的本子就叫它“定本”。
而“订”则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制定”和“制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动词,都有表示创制、拟定的意思。
区别是:“制定”是动补型,“制订”是联合型。
“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
“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
2.“考查”和“考察”“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
“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例如:考查干部的工作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
例如:考察国外水利工程、考察环保产业现状。
两者的目的和对象都不相同。
3.“权力”和“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支配力量。
例如:国家权力、权力机关。
“权力”也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如:会议主席的权力、县长的权力。
“权利”指依法享受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公民的权利、村民的权利、妇女的权利。
“保留追究赔偿……”涉及追究者的利益,这里应当用“权利”。
4.“必须”和“必需”“必须”和“必需”,都有“一定要”的意思,但用法的差别很大。
“必须”是副词,“一定要”的意思,它常与后面的动词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必需”是动词,意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条件等。
“必需”常与“所”“的”“品”等构成“必需品”“必需的”“所必需”等结构。
“必须”没有这种用法。
5.“程度”和“限度”“程度”既指文化、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又指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
“限度”既指范围的极限,又指最高或最低的数量和程度。
6.“对于”和“关于”“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用法有同有异。
“对于”侧重于指出对象,“关于”侧重于表示关涉。
因此,凡是指确定对象的,用“对于”,不能用“关于”,而且“对于”常在主语前或后。
如果用来表示“关涉”或某种范围时,用“关于”,不能用“对于”,而且“关于”大多放在主语前,而不放在后。
但二者在表示兼指时,既不单纯指对象,又不单纯指范围,则可通用。
不过“对于”侧重于对象,“关于”侧重于范围。
7.“决不”和“绝不”“决不”的“决”是一定的意思,“决不”侧重于主观上强烈的决心。
“绝不”的“绝”则是绝对的意思,侧重于客观上可能性的完全程度。
因而,在表示主观上坚决时应当写“决”,表示客观上的绝对时应当写“绝”。
8.“置疑”和“质疑”“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无可置疑”“不容置疑”等。
“质疑”指提出疑问,常用作“提出”“加以”等动词的宾语。
9.“倍受”和“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0.“度”和“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
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
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
“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
“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1.“分”和“份”由于“身份证”在实践中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并不符合字义的词。
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
“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
“分量”一般不写作“份量”。
12.“界限”和“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
“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13.“记”和“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
“纪行”不写作“记行”。
“纪念”“纪要”也可写作“记念”“记要”,但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
“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14.“通信”和“通讯”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
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
15.“学历”和“学力”“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6.“法制”和“法治”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合法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其精神实质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以及普遍遵守。
法治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
作为治国方略的“法治”则是指形成这种状态的手段。
法治相对于人治,奉行一系列独特的原则,如法律至上(也可表述为宪法至上,在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法律平等、司法独立等。
“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三、几个常用字词的使用1.“的”“地”“得”的使用“的”“地”“得”在说话的时候,是一样的,都读为轻声的de ,“的”“地”“得”的区分是书面上的。
例如:(1)这是一次愉快的回见。
(2)他愉快地会见了外国客人。
(3)会见进行得很愉快。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到,“的”“地”“得”将定语、状语、补语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迅捷、清楚地读懂意思。
所以,区分“的”“地”“得”在书面表达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2. 对“差强人意”一词的理解“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3.“等”和“等等”“等”和“等等”,都可以表示“列举未尽”。
有时可以互换。
“等”,除了表示“列举未尽”之外,还可以表示“列举后煞尾”。
此外,“等”还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或用在指事和指物的词语后面,表示复数。
这两种用法是“等等”所不具备的。
“等等”比“等”的强调意味更重,前面可以有标点隔开。
“等”则必须紧紧附在词或短语之后。
二编室刘杰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