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
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动;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
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D.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
B.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
D.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
B.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
C.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D.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
5.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
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1)论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
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
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
”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
”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
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
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
亦惟昭烈(2)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
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
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
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
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
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
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3)收兵以免。
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
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
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释:(1)鲁肃:东汉末年孙权重臣,字子敬。
(2)昭烈:刘备的谥号。
(3)陆逊:东吴大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
(4)钟会:魏臣,与邓艾分兵灭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帝称兵称:举,兴B.曹操据形胜之地胜:优越C.宜若无所却顾者却:推辞D.权请擒关自效效:献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肃之失计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B.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C.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D.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而乃骇然震惊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深为肃病: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B.孔明之谋蜀也:诸葛亮谋划攻取西蜀C.犹欲学战国两利面俱存之说:还要学习战国时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使他们共存的主张D.蜀修关公之怨伐吴:蜀国为报关公被杀的怨愤讨伐吴国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10.“鲁肃之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鲁肃之计”对东吴的意义。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杜诗(1)陆游城南杜五(2)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3)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4)。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5)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6)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
(2)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法:作风。
(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
(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
(6)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13.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从《望岳》《蜀相》中任选一首,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四、情景默写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
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暮色中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而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尽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2)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你回顾高中生活,感慨时光飞逝,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诗句:“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对她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只是有一向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
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1)选文中加点人物指的是()A.贾故B.贾政C.贾琏D.贾珍(2)王夫人为什么说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两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3)《红楼梦》第三回,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纵观全书,作者还从其他人物的视角对贾家这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进行了介绍与描写。
请写出一个这样的情节。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槐花点地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
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
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
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通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
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
也许正是源于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
槐者,怀也。
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逸兴遄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
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
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
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
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