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选择题1.(2009·中山模拟)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谈虎色变B.杯弓蛇影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解析: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比如光、声、温度等,谈虎色变的信息是声音;杯弓蛇影的信息是光;红杏出墙的信息是光;抓耳挠揌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D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解析:草原的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种间关系。
答案:C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4. (2010·潍坊模拟)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A.飞翔行为B.声音鸣叫C.性外激素D.鲜艳的羽毛解析:在树木茂密的森林环境中,飞翔行为、鲜艳的羽毛都不容易看到,性外激素是昆虫释放的激素,故鸟类通过声音鸣叫的方式传递信息。
答案:B5.下图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D.物质循环解析:生物因素、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稳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答案:D6.(2010·南京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选项A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选项B正确;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选项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答案:C7.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解析: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又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类群的种类数,所以,生物类群的物种种类数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B8.(实验分析题)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乙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最长②丙的稳定性最差,植物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③往生态瓶放入少量蔗糖,为植物提供营养④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一半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为植物提供氮源,植物生长不需要有机碳;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瓶中水太少,不能满足小鱼和植物的需要。
答案:C9. (数据分析题)在四个生态系统中,它们的非生物成分和日照状况无太大区别。
其中的生物成分如下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不易遭破坏和最易遭破坏的分别是()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解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越容易维持。
答案:A10.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D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相互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解析:B项生产者种类多,构成的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也最强。
答案:B1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它们均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答案:B13.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
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其大小与物种种类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即物种种数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D14.一般情况下,一年内农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和变化正确的是(见下图)()解析:一年内农田生态系统只有在农作物生长季节调节能力相对较高,其他时间调节能力相对小一些;草原生态系统一年内调节能力最大季节在春季和夏季,因为草原的生物种类比较多,调节能力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虽然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年内也有波动,春季和夏季调节能力高,秋冬季调节能力低,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非常多,调节能力比农田和草原都高。
答案:C15.(2010·株洲质检)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昆虫是肉食性昆虫B.乙昆虫是植食性昆虫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解析:从甲、乙昆虫的数量变动看,甲为植食性昆虫,乙为肉食性昆虫。
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甲昆虫产生抗药性,由于基因的交流使该森林里的甲昆虫也具有抗药性。
附近林区不存在乙昆虫,没有抗药性。
故在T点施加该化学杀虫剂后,乙昆虫的数量减少,甲昆虫失去天敌的控制而数量增多。
答案:C二、非选择题16. (原创题)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________现象,导致细胞液浓度________,使细胞受到伤害。
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的,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的________系统,影响了________等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落叶阔叶林相比,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________。
调查发现,此次冰冻灾害在粤北山区呈现以下特点: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上就可见到植物受害现象,500米至1 300米植物受害情况最为严重,1 300米以上植物受害程度逐渐减轻。
请分析1 300米以上植物受害较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中苗木大量被冻死,意味着食物链中被破坏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灾害中留下森林病虫害的次生灾害隐患,最可能是因为食物链中________营养级已被破坏,相关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导致________性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______________。
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的方案。
(6)这次受灾的地区是我国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受灾之前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处于__________状态,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简要分析保持这种状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给本次受灾的南方省份提出几条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体细胞间隙结冰后导致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因此细胞失水;细胞内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影响在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南方温度高,植物对寒冷的适应性差,海拔1 300米以上,温度很低,降温后1 300米以上的温度改变不明显;冰灾使生产者受冻死亡,导致食物链的断裂,生物多样性丧失,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