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牛羊仰口线虫病 谢鑫
治疗和预防
【治疗】丙硫苯咪唑、左咪唑、伊维菌素、甲苯咪唑 治疗】丙硫苯咪唑、左咪唑、伊维菌素、
等
【预防】1、定期驱虫 预防】 、
2、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 3、严防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 、 4、避免在低洼潮湿处放牧等 、
• 两头钝圆,一侧平直,一 两头钝圆,一侧平直, 侧凹,卵细胞4-8个 侧凹,卵细胞 个,卵 细胞内的颗粒粗, 细胞内的颗粒粗,颜色较 大小79~97×47~50 深,大小 × 微米( 微米(羊)
牛、羊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病?
捻转血矛线虫 食道口线虫 弓首蛔虫等 仰口线虫
仰口线虫病
目
录
病原形态 生活史
流行病学
致病作用 感染症状 诊断 防治
概
况
牛、羊仰口线虫病又称钩虫病,是钩虫科仰 羊仰口线虫病又称钩虫病, 口属的羊仰口线虫和牛仰口线虫引起的一类线 虫病。主要特征:引起动物贫血。 虫病。主要特征:引起动物贫血。寄生于牛羊 小肠(十二指肠)。 小肠(十二指肠)。
成虫寄生于小肠,交配产卵到外界。适宜的温度下, 成虫寄生于小肠,交配产卵到外界。适宜的温度下, 三期幼虫( 形成第一期幼虫, 次蜕化, 形成第一期幼虫,经2次蜕化,发育到三期幼虫(感染性 次蜕化 发育到三期幼虫 幼虫)经过两种途径进入体内: 幼虫)经过两种途径进入体内:
(1)经口感染:进入肠道,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 )经口感染:进入肠道,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 (2)经皮肤感染: )经皮肤感染:
病原形态
虫体前端稍向背侧 弯曲,口囊大, 弯曲,口囊大,略呈 漏斗状, 漏斗状,口孔腹缘有 一对半月形切板, 一对半月形切板,口 囊内有一个背齿, 囊内有一个背齿,有 多枚亚腹齿。 多枚亚腹齿。雄虫交 合伞的外背肋不对称, 合伞的外背肋不对称, 雌虫的阴门在虫体中 部之前。 部之前。牛Fra bibliotek卵生活史
症 状
【症状】 患牛表现以贫血为主的一系列症
状,如粘膜苍白,皮下水肿,消化紊乱,下痢,大 如粘膜苍白,皮下水肿,消化紊乱,下痢, 便带血。消瘦,营养不良,最后以恶病质而死亡。 便带血。消瘦,营养不良,最后以恶病质而死亡。
出血性肠炎
【诊断】 诊断】
确诊应依靠粪便虫卵检查,饱和盐水漂浮法。 确诊应依靠粪便虫卵检查,饱和盐水漂浮法。 剖检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虫卵进行确诊。 剖检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虫卵进行确诊。
致病作用
一、幼虫: 幼虫: 钻入皮肤: 瘙痒、皮炎和继发细菌感染(多发生在趾间 。 钻入皮肤 瘙痒、皮炎和继发细菌感染 多发生在趾间)。 多发生在趾间 一般无症状,大量感染时出现肺炎 幼 虫 移 行 : 一般无症状 大量感染时出现肺炎。 二、成 虫 : 1、黏膜损伤; 损伤; 、黏膜损伤 失血:吸血,频繁移位,造成肠粘膜多处出血(口囊、 失血:吸血,频繁移位,造成肠粘膜多处出血(口囊、 切板); 切板); 2、分泌毒素,导致寄生部位损伤、炎症、溃疡; 、分泌毒素,导致寄生部位损伤、炎症、溃疡; 出血性肠炎; 出血性肠炎; 动物常因进行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 动物常因进行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
50~60d
流行病学
1、仰口线虫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较潮湿的草场中放 、仰口线虫病分布于全国各地, 牧的牛羊流行更严重。多呈地方性流行, 牧的牛羊流行更严重。多呈地方性流行,一般秋季感 春季发病。 染,春季发病。 2、感染性幼虫在夏季牧场能存活2-3个月,在春季 、感染性幼虫在夏季牧场能存活 - 个月 个月, 秋季生活时间稍长一些。 和 秋季生活时间稍长一些。严冬的寒冷气候对幼虫 有杀灭作用。 有杀灭作用。 3、牛羊可以对仰口线虫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牛羊可以对仰口线虫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 卵大小为 卵大小为106×46微米, × 微米 微米, 两端钝圆, 两端钝圆,胚细胞成暗 黑色( 黑色(牛)
皮肤进入血液到肺泡,第3次蜕化 皮肤进入血液到肺泡,
第4期幼虫 期幼虫 感染性幼虫
上移到支气管气管咽口腔回到小肠第4 上移到支气管气管咽口腔回到小肠第4次蜕化
略过
第5期幼虫 期幼虫 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