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赠刘景文》4.《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练背诵,体会诗人对刘景文的情谊。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
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初冬的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2.反馈交流,正音识字。
3.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反馈:(1)荷尽: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对比荷花盛开和此时荷尽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幅图?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到了。
你瞧!(2)菊残课件: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以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严寒,高风亮节,高雅孤傲。
因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便得了“花中隐士”的称号。
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正是这残菊显示了铮铮铁骨,傲气凛然,一个“傲”字,写出了菊花的气节。
诗人仿佛在说,刘景文正像这菊花一样,保持着傲雪冰霜的气节。
4.苏轼就只看到秋天的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远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秋天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秋天也是值得欣赏的,大自然自有它的运行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欣赏着美景,记在心中,珍惜这大好的时光。
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四、熟练背诵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熟读背诵。
五、写字指导有七个生字需要我们书写,你有要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吗?赠:左窄右宽。
下面的日是长一点的。
盖:上面三横差不多长。
下面的稍微比上面宽一点。
菊:里面的“米”捺变点,往左一点,“米”的横长一点才好看。
残:右面是两横一撇。
橙:右面的“登”窄一些,左窄右宽,紧凑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赠刘景文》(含达标训练)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教学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试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读一次呢?3、师生评价三、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四、学习生字: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4、词语练习课件五、书写指导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于、枫2、学生认读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指导书写六、细读品味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课件4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课件5(1)荷尽课件6: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课件7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8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5、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七、熟读背诵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2、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橙课后反思: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
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
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
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
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
字音不准,语句拖沓。
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
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
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
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
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
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达标训练: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②诗句中“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远上寒山_______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_______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全诗描写的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色,从第_________、_________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局做铺垫的B、第三局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参考答案:1.(1)荷尽菊残已无犹有(2)①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②客情③ C2.(1)石径枫林(2)唐杜牧秋天一四(3)寒山石径白云枫林(4)D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含答案):4.《赠刘景文》4.《赠刘景文》学案【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