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热药【学习要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兰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
3.了解其它清热药的分类和功效特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药性寒凉,按“热者寒之”的原则用于里热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主要用于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及阴虚发热等症所呈现的里热证。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应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气分还是血分,属实热还是虚热,并以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如有表证的,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使用本类药物,须中病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本经》石膏Cypsum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
全年可采挖,除去杂质,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本品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
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热深入,气血两燔,见高热不退、发斑,可配水牛角、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如清瘟败毒饮。
胃火上炎的牙痛、头痛,配知母、生地、牛膝等,如玉女煎。
肺热咳喘,配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2.敛疮生肌,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可单用或配青黛、黄柏等外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内服生用,打碎先煎30分钟;外用须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内服只用于实证,虚证不宜用。
煅石膏严禁内服。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常量的Al、Mn以及Fe、Zn、Cu等微量元素。
具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止渴、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
知母《本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肺胃实热证,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2.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常与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用于阴虚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者,常与花粉、五味子合用,如玉液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清热泻火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甾体皂苷,并含多量的粘液质。
具有抗菌、解热、降血糖、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抑制Na+-K+-ATP酶活性、降低组织耗氧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天花粉《本经》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日本栝蒌Trichosanthes japonica Regel的干燥块根。
鲜用或切成段、块、片,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
本品甘寒,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
用于热病津伤,口燥烦渴,常与芦根、麦冬等同用;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多饮,常与葛根、山药等同用,如玉液汤。
2.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常与天冬、生地、麦冬等同用,如滋燥饮。
3.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内服、外用,均有清热泻火、排脓消肿功效。
内服多与金银花、贝母、皂角刺等配伍以消肿毒,如内消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天花粉蛋白、皂苷、淀粉等。
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降血糖、抗菌、致流产和抗早孕等作用。
主要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临床用于妊娠中期引产及治疗恶性葡萄胎、恶性滋养叶肿瘤等。
栀子《本经》为茜草科长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与应用】1.泻火除烦,用于热扰心神之证。
常与淡豆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郁除烦,如栀子豉汤。
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常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2.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蒿、大黄等,如茵陈蒿汤。
3.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证。
本品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生地、黄芩同用。
尚可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可生用研末,醋调外敷。
用于热毒疮疡,多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
【用法用量】煎服,6~9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栀子皮(果皮)偏达表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走里而清内热。
生用能清热泻火除烦,炒焦炒炭用于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虚便溏、食少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栀子素、栀子苷、去羟栀子苷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具有保肝利胆、抗炎、抗病原体、镇静催眠、降温、镇痛、降压等作用,对胰腺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溶酶体膜有稳定作用。
夏枯草《本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穗。
夏季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与应用】1.清肝火,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本品能清泄肝火,清头目,常配石决明、菊花、蝉蜕等药同用。
亦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常配当归、枸杞子等。
2.散郁结,用于瘰疬瘿瘤。
本品辛以散结,苦以泻热,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功。
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结于颈项而致的瘰疬、瘿瘤等病证,常配伍海藻、昆布、玄参等。
此外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热、阳亢之证者,有清肝降压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9~15 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萜类及甾醇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
本品可影响心血管系统,有降压、抗心肌梗死作用。
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菌、降血糖等作用。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功效,并能清热泻火。
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
湿热内蕴,多见发热、苔腻、尿少等症状,如肠胃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痔瘘等,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口苦;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漓涩痛、带下,其它如关节肿痛、湿疹、痈肿、耳痛流脓等湿热证,以及诸脏腑火热证,均属本类药应用范围。
苦寒多能伐胃,性燥多能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太大。
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
如需用者,可与健胃及养阴药同用。
此外,本类药物多兼泻火、解毒作用,可与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参酌使用。
黄芩《本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
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泻痢、黄疸。
善清上焦湿热。
用于湿温发热,见胸闷、苔腻,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如黄芩滑石汤。
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配伍,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
若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可与黄连、葛根同用,如葛根芩连汤。
用治湿热黄疸,则与茵陈、栀子同用。
2.泻火解毒,用于肺热证、少阳证、疮疡肿毒。
入肺能清肺泻火,以清肺热为长,常用于肺热咳嗽,单用即可,如清金丸。
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治火毒炽盛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同用。
3.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吐衄,常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凉血止血药。
4.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配当归、白术等,如当归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热宜生用,安胎宜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宜酒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黄酮类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
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抗菌、保肝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白内障、改善脂质代谢、降压、利尿、抗癌、镇静和解毒等作用。
黄连《本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茎。
生用、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燥湿,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
治泄痢腹痛、里急后重,配木香如香连丸。
用于泻痢身热,配葛根、黄芩、甘草,如葛根芩连汤。
若湿热中阻,脘痞呕恶者,常与干姜、半夏配伍,如半夏泻心汤。
治皮肤湿疮,可用黄连制成软膏外敷。
2.泻火解毒,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
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火热。
若三焦热盛,高热烦躁,常与黄芩、黄柏、栀子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若水亏火旺,心烦不眠,常配黄芩、阿胶、白芍等同用,如黄连阿胶汤。
若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可与黄芩、大黄同用,如泻心汤。
兼清肝火,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者,配吴茱萸,如左金丸。
此外,本品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的呕吐,常与竹茹、橘皮、半夏同用。
胃火牙痛,常与石膏、升麻、丹皮同用,如清胃散。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服。
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