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
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
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
”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
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
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
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
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
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他13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岁开始当学徒工。
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
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
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________ 。
(2)“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指________。
(3)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表现了瓦特________的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说说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启示。
解析:(1)暗暗得意(2)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3)瓦特画各种玩具的设计图;瓦特观察壶盖,发现蒸汽的力量很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4)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不但要善于思考,还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解析】【分析】(1)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暗暗得意;(2)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3)1、瓦特画各种玩具的设计图。
2、瓦特观察壶盖,发现蒸汽的力量很大。
3、勤于思考、勇于探索;(4)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不但要善于思考,还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点评】(1)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3)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课内阅读,我在行!(节选)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 。
(2)选段写的是( )这件事。
A.做粥B.等粥C.喝粥D.议粥(3)在选段中找出一个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并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4)选段中的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解析:(1)《腊八粥》;沈从文(2)B(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沸时的形态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4)活泼可爱、馋嘴。
【解析】【分析】(1)对作品的作者、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腊八粥》、沈从文;(2)B;(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沸时的形态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4)活泼可爱、馋嘴。
【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作品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开心阅读。
花灯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
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
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
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
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
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
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
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
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
九月登高吃花糕。
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
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
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
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
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
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
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
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
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
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
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
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
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
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
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
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
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解析:(1)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2)文章最后一句话。
(3)端午;樱桃和粽子;七夕;放莲花灯;中秋节;月饼;重阳节;登高;农;元宵节;农;正;吃汤圆(4)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分析】(1)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
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作文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中“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句中“哪国的节日”指的是上面第一段的有关西方节日的内容;“咱们的春节热闹”指的是下文的描述。
所以“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是一个过渡句。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写作目的是比较有深意的内容,文章主要写了有关“花灯”的内容、场面,最后一段有作者想法“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正是写文章的用意所在。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所积累的节日内容,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有关五月节的句子中“粽子、屈原”得知是端午节;七月节的“放莲花灯”以及节日积累,得知应该是七夕;八月“吃月饼”是指的是中秋节;九月“登高、在外的游子”是重阳节。
我国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计算的。
(4)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