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之时评阅读材料精选1、博士生扫下马路,何需大惊小怪同济大学博士生田俊涛利用暑假替做清洁工的父母扫马路,本是生活小事,经媒体披露后却迅速引发热议。
很明显,引燃舆情的还是其博士生的身份与扫马路的工作形成的巨大的反差。
私以为,小田扫马路这件事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言感动者未免有些太过矫情。
寸草报春晖,当是为人儿女者之本分。
这与儿女现在是什么身份并无关联。
驰骋沙场数十载的一代名将许世友见到阔别已久的年迈母亲当即下跪,成功缔造京东商业帝国的事务繁多的业界骄子刘强东在母亲生日时依然坚持亲自下厨为母亲煮上一碗长寿面……倘一位博士生替父母扫下马路就让大家如此“感动”,那面对这些沙场大将、商界巨子的孝行又当如何?而且,这“感动”的背后还可能暗含着一个坏逻辑。
所谓感动,必为少见。
那是不是说时下的高学历者能如此替父母劳作而减轻其劳累者太少呢?而言其不值、指其作秀者则实在有些太过无聊。
倘非周边知情的街坊,其实来去匆匆的路人并不会知晓也不太会关心这位扫马路的年轻人是个什么学历。
最初披露这一消息的也只是一则普通的微博而已。
指其作秀,那是要“秀”给谁看呢?再者,倘是个官员,如此一“秀”,似可现其亲民之风。
可一个博士生不秀学识而“秀”扫马路,又能“秀”出什么来呢?想想都有些不着调。
倒是主张小田应该早点出来工作以减轻父母负担之说颇值警惕。
这种指责乍看上去很有道理。
家境困难,父母为支持其读书而来嘉兴做环卫工。
如果田俊涛早点出来工作而不是选择读硕读博,其父母自然就不必如此辛苦。
但稍想下就会发现此说不妥。
按此逻辑,倘田俊涛不选择读大学甚至是不读高中便外出务工,岂不是能更早减轻家庭负担?这显然有些荒谬。
——知识改变命运!尽管时下这句话对于出路更多的城市孩子来说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对于来自农村特别是家境并不富裕的田俊涛们则一定是毋庸置疑的至理名言。
山高我为峰,求学路上不断登攀,所能奋斗的层级越高,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帮助整个家庭脱离困境的机率也就越大。
其给予父母的也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莫大慰藉。
换言之,时下田俊涛的父母在城市做清洁工或许还很辛苦,但他们铁定会为有这样一个读博士的儿子而倍感自豪和骄傲,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贫瘠,甚至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而未来,一个博士毕业的田俊涛也铁定比一个本科毕业甚至只有初中学历的田俊涛能更好地把握自已的命运。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来自贫甲天下的定西残疾学子魏祥尽管仍需继续依托母亲的辛苦照料,却依然选择了考取清华深造,为什么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周莹同学尽管父亲多病、家徒四壁,连学费都根本凑不出来,仍义无反顾地选择贷款资助而入读大学……能如此想,我们或许就不会为一位博士生暑期替父母扫下马路而品头论足甚至惊诧莫名了。
寸草报春晖,仅此而已。
我们理当待之如常!2、舍身救人,岂有值与不值!7月6日,成都铁路局重庆车务段荣昌火车站的值班员徐前凯为救一位横穿铁轨的老人,从运行的列车上跳下,在5秒时间内将老人拉出危险区域,但他自己却滑入铁轨,永远地失去了右腿。
事后,他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后悔过,如果时光重来,他还是会毫不犹豫。
这则消息一出,不出所料,网上又冒出诸如“29岁小伙为救一位违章私自穿越铁轨的68岁老人而失去一条腿,价值何在?”这样的“值与不值”的论调。
闻之心堵。
血沃大地佑神州,华夏总是能英雄辈出。
纵是当今的和平年代,也绝不缺乏舍身救人的英雄。
2015年天津港大爆炸,数十名消防战士与撤离的人流相向而行,一无畏惧分秒必争地冲向前方,牺牲在了近乎疯狂的火场。
今年5月,福建宁德,消防战士姚为君在火场为搜救一名95岁老人时,因墙体倒塌不幸壮烈牺牲……2012年5月,黑龙江佳木斯,面对失控冲来的汽车,青年教师张丽莉为救两位学生而失去了双腿;今年8月,湖北利川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关键时刻,刑警罗建波箭步上前,死死抓住歹徒的刀刃,为解救人质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机……舍身救人,这实际上也是庸常众生所难以企及的更为高远的人生修为与境界的自然体现,本就是值得众生仰视的英雄壮举。
再多的礼遇与颂扬也不为过。
生死瞬间,那更是近乎本能的反应,哪可能如视己利为一切、除了索取之外心中再无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庸俗之辈精于算计,权衡个人的得与失。
如果精于算计,面对余震中山石飞滚的危急情势,参加九寨沟地震救援的战士怎么可能逆人流而上,冲向最危险的地段救人?如果囿于一己得失,2008汶川地震,为获取第一手的灾情资料,建立灾区信息通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已48岁的空军大校李振波怎么可能带领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的高空一跃而下,进行这次被称为根本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自杀式”的伞降?面对英雄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巨大的牺牲,再事不关己的抛出“值与不值”的论调,既是对英雄的最大的不敬,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灵魂中的“小”直曝于阳光之下而自现己丑。
囿于自身的修为,受制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与价值标杆,或许我们当中的不少人遇事都会以物化的功利的标准去评估去取舍,有人形象称之为以一己为圆心、以绝对的自我利益为半径而画圆。
这在不损及他人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其实也并无甚可以指责之处。
但我们不能很可笑的将此略显猥琐的价值标准推而广之,甚至笃信其为举世通行的唯一标准。
并自作聪明的以此来评判人间诸事诸人。
否则,定会自曝人生境界之低而闹出笑话,为人所不齿。
英雄救人不值论便是这种凡事皆功利的思维下衍生出的“怪物”。
这是对英雄壮举的赤裸裸的侮辱,是以自己的猥琐亵渎英雄的高贵。
理解英雄需要良知,也需要有一点人生的境界。
远离“值与不值”的论调,不只是为敬重英雄,礼赞壮举,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更多一点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3、幼童面前,我们都是0分2017年9月1日上午10时30分许,松江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带领辅警在九杜路涞坊路附近开展违法停车整治时,遭一名违停女性车主暴力阻挠,民警在控制该女子过程中未顾及其手中怀抱儿童的安全,致使女子与儿童倒地。
目前,警方已将该女子与儿童送医检查。
此事发生后,松江警方高度重视,涉事民警当即被停止执行职务并接受警务督察部门调查。
女性车主,怀抱幼童,违停争吵,交警过肩摔式执法,诸多因素叠加,注定这一事件必定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网上甚至形成了批评交警执法失当同情抱童妇女与力挺交警严格执法批评违停妇女这样的明显对立的双方。
热议集中于违停女事主与交警的是与非,双方似乎都理据充分,言之凿凿,好不热闹。
其实,随着交警“神勇”且标准的过肩摔,在这个一同摔倒在地的幼童面前,无论是当事双方,还是事后忙着纠缠双方的是与非的网友,我们都交了个0分卷。
当事违停女性,既是怀抱幼童,理当将确保孩子安全放在首位。
违停已错,与执法交警争吵甚至推搡对方则是错上加错。
——与他人发生争执有可能给怀抱的幼童带来伤害的风险显然被其激动而不理智的情绪所遮蔽,显属主次不分、处理失当。
作为查处违停的交通警察,更是数错叠加。
面对并无实质性威胁的所谓“暴力抗法”采用过肩摔这种方式太过夸张。
现场参予执法的有一名交警和两名辅警,共三人。
而被查处者不过是一名中年女性,也谈不上高大威猛,更何况还手抱幼童。
推搡而已,根本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即使是在国外,警察在执法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像视频中这种执法方式也会给自身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很大的职业风险。
因为中年女子根本不具有实质性的攻击性,更无任何威胁警察安全的器械。
如此执法,显属过当。
网上许多网友以此为理据用来力证交警无错其实是很荒谬的。
当事交警指责当事妇女违停已错、阻挠执法再错,以之力证自己的执法并无不妥,实际上也是个混账逻辑。
对方有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执法方式就可以无所约束,肆意妄为。
他人有错在先,并不能推导出自己就可以错。
作为执法者,如此粗暴执法,还颇有些理不直气却很壮的味道,只能说交警自身素质太差,执法水平低下。
更为要命的是,完全视对方怀抱的幼童为无物,将当事妇女摔倒在地后也未第一时间顾及大哭的幼童。
辅警下车同样也是忙着帮助一同“制服”当事妇女而无心顾及孩童。
直到第二名辅警下车,才将孩子抱起。
如此完全惘顾对方怀中的孩子可谓错不可恕。
实际上,倘孩子由此而遭不测,他也定难逃法律制裁。
当然,热衷于争执当事双方孰对孰错的网友们其实也交了张白卷。
他们同样无视了这个幼童的存在。
目睹如此不堪的一幕,无辜被摔,幼童所受到的伤害岂只是一句“身体并无大碍”便可轻易带过?胡适曾说过: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撇开其他不说,关爱、呵护孩子,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义务。
执法者理当做出更好的表率。
呵护孩子,实际也就是呵护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但愿,面对孩子,我们都能交出一份稍好点的答案。
4、千人围观跳楼而致交通瘫痪,丑陋了谁?8月20日下午,郑州市二七区毗邻火车站地处繁华商圈的银基广场楼顶一名男子爬在楼外面,试图跳楼轻生。
现场诸多市民围观拍照,人数一度超过千人,致使周边交通严重拥堵,几近“瘫痪”。
随后,警方、消防等赶到现场救援。
——读到这样的新闻,总是有股浓浓的悲凉从心底弥漫开来,郁结的难以化解。
物伤其类,即便是在弱肉强食极为残酷的动物世界,此理亦在。
本与同伴们一同捕猎谋食的母狮子,一旦为猎物所伤而致命,便会默默离群而置静僻处,痛苦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同伴们虽是爱莫能助,但总会围之静默而立。
然后才是迫于生计而慢慢离去,开始新的捕猎。
即使透过冰冷的电视屏幕,观者亦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哀戚。
可为何到了我们的世界,号称有感情的人的世界,竟然将跳楼当成了肥皂剧,将跳楼者视为表演者,眼见悲剧即将发生,围观者不思救人反倒比当事人更快进入看客角色。
假如跳楼者头破血流,看客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喝彩鼓掌,以为这结局果然刺激耐看。
假如跳楼者得救无碍,看客们则一边悻然散去,一边惋惜这结局竟然不遂人愿。
——鲁迅早在二三十年代即痛陈的国人甘当“看客”的劣根性,步入新世纪,竟然还在。
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人,但凡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大概都不会选择跳楼这种极为惨烈的方式为人生过早画上句号。
这本是让人很难直视的一幕残剧。
可透过现场发出的新闻图片,我们能看到现场聚积围观者大多一脸的愉悦,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大概是时间太久,竟有看客躺在地上颇显惬意地静观楼顶欲轻生者的情况,胸口还放着香烟,边吞云吐雾,边“欣赏这一免费的生活大片”。
这让我又想起了类似的一幕。
2005年的9月17日,东北沈阳,一女子在北三经街一“烂尾楼”上欲跳楼。
在女子滞留高空的6个多小时里,有上千人次围观,三经街交通一度受阻。
现场一位50多岁的女子为围观宁愿饿肚子:“挨点饿吧,我怕一回去她跳下来看不到,不就白瞎了。
”而一位离家比较近的男子回家拿了饼干和矿泉水后又匆匆赶回现场继续围观。
——这岂止是冷漠,简直就是丑陋人性异化而成的面目狰狞的嗜血怪物一边舔着人血馒头一边露出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