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
(1)形成了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当某一个客体在视野某处消失,他们仍能在该处寻找。
(2)空间——时间的组织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形成空间“位移群”的基本结构。按“位移”的线路追踪。
(3)表现出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儿童的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发展是儿童在以前和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运动协调性发展而形成新的经验结构的结果。后天
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变化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
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使个体主动获取经验,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其社会交往特点
第五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观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与外界取得平衡;抓取、吮吸反射…;思维萌芽于此
(一)对环境的适应和探索
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反射活动)(0—1个月)
最优化——有效地分配资源,以便在所选择领域获得理想结果。文化知识、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目标设定、实践、努力等。
补偿——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弥补损失或将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
三者的逻辑身份是不断变化的
生命过程观∕历程观托马斯(W I.Thomas)、兹纳涅茨基(F Znaniecki)和埃尔德(G H.Elder)为代表
言语回忆: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用言语重复
假扮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周围世界中成人的角色
绘画:“画出来的表象”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守恒性
逆反性(否定性):+A是-A的逆向或否定
相互性(互反性):A>B,则B<A是它的互反
群集运算:A+A’=B、鸟+兽=动物
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二、新皮亚杰学派
(一)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蒙纳德(Moundoud)、道易斯(Doise,W)、布琳格(Bullinger,A)、斯科姆科斯克(Schmid-Kitsikis,A)
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应用的研究。
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一14、15岁)
天平实验、钟摆任务、混色实验
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
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13岁)
发展的阶段理论
1、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前后两个阶段有质的差别
2、结构性、顺序性: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的年龄特征。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重叠性:两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前一阶段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的基础
时间系统,即时间维度,包括家庭构成、居住地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
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到另外一个系统;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过程;是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地认识与建构的过程。
儿童的生态过渡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不仅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塑造者
发展是一个通过社会模式的呈现和不断社会化而形成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并不能完全决定儿童将要学习什么和模仿什么,其认知结构本身也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发展极易受到经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儿童私我的言语是从外部社会化语言转化到内部个人言语。
私我的言语:促进问题解决、自我监控
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言语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验
生态系统理论U·布朗芬布伦纳
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
第二章
基本理论
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先天、后天;连续、阶段;主动、被动
精神分析观
人格发展是通过自我的调节,整合生物性需要与社会要求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行为主义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环境决定论
成人可以这么做
促进儿童对完成任务的兴趣
简化任务,以便儿童更易理解和解决问题
为帮助儿童集中于思考解决问题的目标上,提供一些指教
清晰地指出儿童目前所做和达到目标之间的差异
降低风险或复杂性
为儿童示范
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思维与言语分别有着各自产生的根源和发展道路,二者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分开的,而后开始交叉、重合并且成为人所特有的全新的行为形式的起点。
先天性反射的重复练习:吮吸、抓握……
2、初级循环反应(动作重复)(1—4个月)
图式间协调,产生了较大的行为单元
看—听、吸吮—抓握和看—抓握:抓东西、吃手指
对动作本身感兴趣
开始出现了顺应
3、第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左右)
以外界物体为对象
偶然的目的活动,对动作的结果感兴趣:扔物
4、第二级图式的协调(目的—手段协调)(8—12个月)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1.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
2.关于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充气娃娃"实验
2.性别角色的获得
3.自我强化
4.亲社会行为
都是社会学习榜样影响的结果
行为、个体、环境相互作用
智力是社会适应的产物
低级的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种族发展进程中出现,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
高级的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如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儿童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是逐渐的连续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有一个普遍而固定的发展顺序
前运算阶段(2—7岁)
1、泛灵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2、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3、思维不可逆性
4、守恒概念尚未形成
5、形成和运用象征,建立各种符号系统
象征功能发展的四个领域
延迟模仿: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被重复
适应的本质: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同化、顺应实现
图式——个体用以应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心理结构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发展的因素成熟:前提因素物理环境:前提因素物体经验:大小、重量、形状、颜色等数理逻辑经验:玩石头社会环境:前提因素平衡:决定的因素
4、整体性: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渐组成整体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
关于认知发展本质的认识充满辨证性
超越当时研究的知识范畴,以全新思路研究,推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局限
1、低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Why?儿童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可能会错误理解研究者提问的意图,可能会厌烦;也无法充分交流,在诸如“多”、“少”、“一样”等概念的理解与成人不同
要求把儿童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情绪、意志、人格等均成为他们考虑的内容
研究方法上,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
重视社会因素影响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二)信息加工式的新皮亚杰学派凯斯(Case,A)、帕斯库里昂(Pascual-Leone,J)、哈尔福德(Halford,G.S.)等
继承皮亚杰的认知研究传统,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年龄阶段的关系。
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选择、最优化、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任何过程之中。
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简称SOC)
选择——确认最有价值或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趋向或回避。
有意图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动作和客体开始分离
成人用手阻挡玩具,婴儿会用手推开,把玩具抓到手
5、第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
尝试—错误反应:把表链从盒子的窄口中取出
6、通过心理组合发明新的手段(18个月—24个月)
心理表象操作(思维的开端):把表链从盒子的窄口中取出
象征性功能开始出现
(二)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个体关于外界物体独立于自身知觉状态和运动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
影响婴儿认知、言语、自我意识、情绪及社会性发展
藏物任务
行为指标:主动的搜索行为(伸手移开阻碍物、推开/绕开屏幕)、面部表情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观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感知动作阶段0-2岁)的最大成就:
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文化是认知发展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掌握了语言、符号的结果
高级心理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
关于认知发展的促进
最近发展区(ZPD):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