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忆江南
词 词的句子有长有
唐 白居易
短,又叫长短句,是
江南好,
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风景旧曾谙。
词可以歌唱,每一首 词根据格律,都有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个曲调名,称为词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就是词牌。
能不忆江南?
宋朝是词创作的鼎盛 时期,因而有“唐诗
宋词”之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借景抒情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 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 写(公元753年)。在长期的飘泊生 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 添了孤独寂寞之感。他这首诗表现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 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 “诗豪”。他善于从民歌中汲 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 在唐诗中别开生面。
•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
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
情,读——能不忆江南?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ຫໍສະໝຸດ 在此山中。(李白很孤单、寂寞)
“尽”、“闲”两个字,突出 了“静寂”的特点,在飘忽的白云 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 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 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 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 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 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 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 “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 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 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 的精神面貌。
1.古诗词三首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 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 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 写(公元753年)。在长期的飘泊生 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 添了孤独寂寞之感。他这首诗表现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 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锦绣中华、山河壮丽、 大好河山、江山如画、 山明水秀、青山绿水、 风光旖旎、人间天堂…
“望”字可以看出来。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潭面:指湖面。 这里指水色和月 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 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 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 的胸怀。
谙:熟悉。
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 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 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 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 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 ___洞__庭__湖______像白色的银盘。
• __苍__翠_的__君__山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
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 衬,水面风平浪静,犹如一 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 翠绿,湖中的君山恰似白银 盘里托着的一只小小的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独坐敬亭山
——世间万物似乎都在讨厌我, 不愿意和我待在一起。四周静悄悄的, 只有我和敬亭山两两相望了。我凝视 着秀丽的敬亭山,而它也一动也不动, 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只有它不厌烦 我,在我失意的时候愿意陪伴着 我……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 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以山 为伴的惜惜相怜之情,突 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
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 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 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 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 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 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 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 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 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 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 杜甫墓、杨么寨、屈子祠、跃龙 塔· · · · · · 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望 望洞洞庭庭
唐 白居易
思湖考:光诗你/人秋从是哪月站个在/字两什看么出相角来和度?看,洞庭湖的?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诗/人洞是庭从远/山处看水洞翠庭湖,的,从
• “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 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 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 我们江西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 迷人风光吧!
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
刺史三年,为官非常清廉。他带 领百姓修筑白堤,治理西湖;疏 通河道,整修山塘,短短几年, 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5 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 时隔十二年,江南百姓的勤劳、 淳朴和善良仍然令他深切怀念。
•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
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 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 跨湘鄂两省, 号称“八百里洞庭······” 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西洞庭湖三部分。
( 青螺 )。
3.《望洞庭》是 唐 代诗人 刘禹锡 写的,作者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
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 热爱大自然 )的美好感情。
忆江南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今河南郑州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诗 魔”和“诗王”之 称。白居易一生留 下近3000篇诗作 。
•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
美的秋月洞庭图,抒发了 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练习:
1、《望洞庭》的写作顺序是从( 近 )到(远 ),
表达了作者( 对洞庭湖的喜爱 )之情。 诗中描写的是( 洞庭湖美丽 )的景色。主要写了
(洞庭湖 )、(秋月 )、(静水 )、(君山 )
四种景物。
2、《望洞庭》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分别把 ( 洞庭湖水面 )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 (洞庭湖 )比作了(白银盘 ),把( 君山 )比作了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 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诗句大意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 多么的熟悉。 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 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胜 过燃烧的火焰。 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指月光下的洞庭湖像一个银盘子。
山:诗中指君山。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__没__经_过__打__磨_的__铜_镜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