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日积月累。

春日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2.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B.鲜花(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4.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B.披着白雪的树枝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7.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8.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________。

________,万物生光辉。

________,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________?少壮不努力,________!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________9.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

(提示:《春》文中一句话)(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10.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唐]高适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B.送别诗C.田园诗(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11.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

②相唤:互相呼唤。

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14.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16.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17.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

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

你眼中的鲁迅是:________。

1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