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本-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副本-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先秦文学一、填空l.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庄子·天运____》。

8.《诗经》中有6篇_笙诗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或者是写緜)、《皇矣》、《___大明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160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11.___赋比兴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风雅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关雎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

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诗集传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毛诗传筏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周南__》和《_召南___》。

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__尚书_》。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庄子___》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文史哲不分_。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甲骨卜辞_。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春秋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虞书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__诰__与_誓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24.《_左传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_国别_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_公羊传_》、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__春秋外传__”。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__刘向_编校整理成书。

29.与《春秋》、《左传》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__纵横家__思想。

30.《__战国策_》的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3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_论语集注_》。

32.《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3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的核心是_仁政。

34.《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语录__体散文集。

35.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__孟子_》那里已经成熟了。

36.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即老聃,他的《_道德经_》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

37.《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个部分,一般认为__内篇__是庄子所作。

38.《__庄子___》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39.《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以_寓言__为广”。

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4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_庄子_》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41.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__礼乐__学说。

42.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_荀子_。

43.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矛与盾等寓言出自《_韩非子_》。

44.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_楚辞体_”。

45.宋代刘辰翁称屈原的《_橘颂_》为“咏物之祖”。

46.鲁迅先生评价屈原的《_离骚》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二、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

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

自汉代以来。

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6.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

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7.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

《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8.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

《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

”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0.风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

“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