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小题5分)
1.二帝四王之乱
答: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俊、李纳、朱佌等发动的叛乱。
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
朱滔、王武俊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俊,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讷。
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佌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
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2.羁糜府州
答:羁糜府州是指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
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也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交子
答:交子是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末叶,发行于成都的一种纸币,后发展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的法定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为了解决金属货币短缺和流通不足的问题,宋真宗时成都16户富商主持印造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
仁宗年间,设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本金,定期限额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
4.诸色户计
答:诸色户计是指元代的居民职业划分办法。
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如军、民、站、匠、盐、儒、僧、道等,称诸色户计。
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
其中军、站、盐、匠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僧、道等户是国家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认可的。
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5.庚戍之变
答:庚戍之变是指明代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该年为庚戌年,故名。
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
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
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
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
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
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
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
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
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
九月初,蒙古
兵全部撤退。
6.内务府
答:内务府是清朝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
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
内务府的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时代,清军入关后,逐渐由服务于地方性旗主的机构转变成服务于一国之主的庞大宫廷事务机构。
康熙帝亲政之后,吸收了原宦官衙门分司理事的原则,将所使用的内监纳入内务府三旗的诸内管领的控制之下,达到了防范太监期权乱政的目的。
二、史料分析(共2题,每小题15分)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
五代方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以自利。
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临之,输额之外辄入己;或私纳货贿,名曰贡奉,用冀恩赏。
帝始即位,犹循前制,牧守来朝,皆有贡奉。
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又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所在场院,间遣京朝官廷臣监临,复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
材料2: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3:(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恨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4: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3,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4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答:(1)①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解决的是前朝遗留的藩镇割据问题。
②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
由转运使腹的管理财政,地方财政除必需外一律上缴,中央负责指配,派遣文官权知地方事务,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政治权力。
(2)①宋太宗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俱”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②其根本出发点加强对内镇压职能,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①材料2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4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
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
②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尺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
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
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
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
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
”
材料二:
《宋史·食货志》载:“赋税自唐建中初变租庸调法作年支两税,夏输毋过六月,秋输毋过十一月,遣使分道按率。
其弊也,先期而苛敛,增额而繁征,至于五代极矣。
”
材料三:
《明史·食货志》载:“太祖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
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疆有租。
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
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
丁曰成丁,曰未成丁,凡二等。
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
成丁而役,六十而免。
又有职役
优免者,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
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役,皆有力役,有雇役。
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适其力。
”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问,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军乃尽行之。
”
材料四:
《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仍五岁一编审。
’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
”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微解,统谓之‘地丁’。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至四,简单指出一下唐、宋、明、清的赋税制度。
(2)试评述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答:(1)①唐:租庸调制、两税法;
②宋:两税法;
③明:一条鞭法;
④清: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人民对官府或国家历来承担着两类义务,一是徭役,唐是租庸调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