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效学重点整理
②绝对值在0~1之间。|r|接近1时,两部位之间关系密切;r接近0时,两部位之间关系不大。
③可正可负:即正相关和负相关。
18.聚类分析(P44)
聚类分析结论
①人体所有部位可以分为两大类:长度部位和围度部位。
②长度部位包括上体长、手臂长、总体高、身高、下体长、前后腰节高等,这些部位之间的联系较大,其中总体高与身高关系最为密切;
3.服装工效学的核心人-机-环境的定义:
“人”之参与系统过程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环境”指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等。
“服装”指人穿戴的一切内容,也包括成品的材料品质、织造手段、整理工艺、着装技巧等。
4.衣服适应人四点(P3)
(1)舒适感和满意:例如紧身衣物都采用弹性面料,这样既苗条也舒适。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手移动人体测高仪的活动尺座,使活动直尺与头顶点相接触,测量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2)颈椎点高:定义:从颈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并使活动直尺与矢状平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的左右后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颈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3)腰围高:定义:从最小腰围处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最小腰围处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4)坐姿颈椎点高:定义:从颈椎点至椅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坐高仪及人体测高仪。
前(12+5+5+12)/4%=8.5%
后(10+16+12+8)/4%=11.5%
腹臀宽与上裆宽
腹臀宽是人体腹部至臀沟的水平直线长度,裤装结构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上裆宽。一般人体腹臀宽为0.24H*。
上裆宽=人体腹臀宽+少量松量-材料伸展量
上裆宽与下裆角的相关性
裤装下裆缝的垂直倾角是前后裆缝与纵向直线的交角。当前后下裆缝拼合时,裆部发生旋转性位移,此时,上裆宽CD增大,变化成C′D。
⑵裤装本身的下裆角,如果款式变化后, 下裆角改变, 就会引起上裆宽量的变化。上裆宽与下裆角成负相关关系。
直裆量的确定
据人体下体运动变量分析,人体后上裆部的运动变形率为20%左右。
做广播操时皮肤各部位的伸长量百分比计算得:
前(10+38)/2%=24%
后(24+20)/2%=22%
臀围大小的确定
由于人体臀部运动而使围度增加,因此下装在臀部应考虑这些变化而设置必要的宽松量。做广播操时上裆横向伸长量为:
基准线:
颈根线、上肢根线、肩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膝线
基准点:
头顶点 、颈椎点、颈侧点、肩峰点、桡骨点、茎突点、指尖点、肘点、乳点、 脐点、腹部前突点、臀部后突点、转子点、膝盖中心点、内踝点、外踝点、脚跟点、趾尖点
14.人体测量
静态计测(注意站姿、坐姿要求P33)
(1)身高:定义: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2)有益健康:例如婴童服装会采用纯棉、不带任何化学物质、无刺激的面料,这样会保护小孩娇嫩的皮肤。
(3)安全性:例如小孩帽子上的拉绳不能太长,以免其对自己做出伤害。
(4)高效性能:例如现在很多文胸都采用竹炭面料,增加了服装的透气性以及贴身衣物的舒适和安全。
5.三条基准线概念(P7)
(1)前正中线:位于人体前面,是沿体表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
(8)臀围:定义:臀部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右方,用软尺测量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高度上的水平围长。
(9)总肩宽(后肩横弧):定义:左右肩峰点间的背部水平弧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软尺测量左右肩峰点间的背部水平弧长。
大腿
根D
贴身裙
直身裙
A型裙
波浪裙
夹角
12.7°
15.3°
18°
19.58°
裙摆围
96.09
112.11
123.86
136.06
24.裙装结构满足步幅和膝围量应如何设计(P55)
(1)将裙摆设计成超过最大需求量,如喇叭裙或细褶裙;
(2)可在四周作折裥形式,将裙摆量设计成隐蔽形式,如筒裙;
(3)在裙侧缝或前后中心处,作高于膝盖的开口,如贴体的筒裙。
25.裤装结构与人体静态的关系(P56)
(1)前、后上裆的倾斜角与人体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F”H”至点B”H”为裤装裆宽,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吻合关系;
(3)裤装臀围松量分配可以是前部占30%,后部占40%,裆宽部分占30%。
26.上裆部松量设置(P59)
上裆宽的决定因素:
⑴人体的腹臀宽,即人体的前腹至臀沟之间的厚度,这个因素是固定值,只要人体确定后, 这个量就基本上确定不变了。上裆宽=人体腹臀宽+少量松量-材料伸展量。
③围度部位包括胸围、腰围、臀围、颈围、前胸宽、后背宽、总肩宽等,这些部位之间联系较大,其中胸围与腰围关系最为密切,而围度部位与长度部位基本不相关。
19.基本部位(P45)
第一基本部位为身高h;
第二基本部位为人体净胸围B*
人体净腰围W*;
第三基本部位为人体胸腰差B*—W*。
20.控制部位(P49)
概念:控制部位是指在设计服装规格时必须依据的主要部位。
(8)弯角三角平行规:用于测量额矢状弦,额矢状弧的高;
(9)弯角规:由弯角、主尺和尺框等组成,测量范围0~300mm,能进行人体和骨骼测量。
(10)可变式人体截面测量仪:用于测量人体水平横截面和垂直横截面的工具。
非接触式:(1)人体轮廓线摄影机
(2)莫尔体型描绘仪
(3)三维人体扫描仪
13.基准点、基准线(P30-31)
28.袖窿与袖山的配伍(P63 参考作业)
袖山与袖窿的配伍:
包括两者的形状配伍与数量配伍。
当贴合区域越大,则袖山越合体;通常的结构设计量为:前袖空隙小,注重的是合体性;后袖空隙大则注重的是舒适性。
袖山与袖窿的数量配伍主要考虑袖山的缝缩量:
缝缩量=袖山弧长-AH
(6)胸围:定义:经乳头点的胸部水平围长。注:被测者是(否)戴胸罩。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正常呼吸时经乳头点的水平围长。注:乳下垂中老年妇女应改用胸中点。
(7)腰围:定义:在肋弓和髂嵴之间经腰最细部位的水平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肋弓和髂嵴之间经腰最细部位的水平围长。
(10)全臂长:定义:从肩端点经肘点至中指指尖的长度。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左右侧,用软尺测量从肩端点经肘点至中指指尖的长度。
人体动态变形计测(P35-36)
(1)未拉伸线法(皮肤线性变形)
(2)捺印法(皮肤面积变形)
(3)石膏带法(皮肤面积变形)
(4)剪口法
(5)摄影摄像法
服装工效学重点整理
1.人类工效学的定义:(P2)
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2.服装工效学的定义:(P2)
从适合人体的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服装创造提出要求,以数量化情报形式来为创造者服务,使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达到舒适卫生的最大状态。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从颈椎点至椅面的垂直距离。
(5)颈围:定义:以喉结下2cm为起点,经颈椎点至起点的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以喉结下2cm为起点,经颈椎点至起点的围长。
(3)基准水平切面:处于腰围位置,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7.关节分类(P12)
根据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分为一轴关节(如肘关节)、二轴关节(如腕关节)和多轴关节(如肩关节、骨关节)。
8.脂肪部位(P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臀、腹、大腿内侧、腰部、胸部
9.头身比(P18)
所谓头身比即以头长为度量单位来衡量身长及其他肢体长度。
举例:长度方面有身高、颈椎点高、坐姿颈椎点高、全臂长、腰围高;围度方面有胸围、腰围、颈围、臂围、总肩宽。
21.宽松量的概念及分类(P52)
概念:宽松量指在服装平面制图中,为使服装适应人体运动机能而增加的余量。
分类:生理松量、动态适体松量(运动松量)、心理松量
22.人体侧部体表角及其对裙装侧部造型的影响(P54)
头身比:1:7/7.5 黄金比例:3:5
10.认识特殊体与正常体的区别(P21)
挺胸体—躯体实际厚度与标准体相近,但躯体向后倾斜,胸部前突,身体的中心轴线向后倾斜。
驼背体—胸部单薄,颈部和北部都比标准体向前倾斜,肩胛骨成拱形,手臀前垂。
凸肚体—腹部突出,臀部并不显著突出,腰部中心轴向后倒。
凸臀体—臀部丰满突出,腰部中心轴倾斜。
(2)后正中线:位于人体后面,是沿体表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
(3)重心线:是从左右侧面看过去,通过体表上的头顶、耳垂、颈前部、胴体中间、膝盖下端,足底中点的铅垂线。
6.三个基准面概念(P7)
(1)矢状切面:通过人体前面正中的基准垂直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