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语文要素】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学会抓住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写一次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感悟“慈母情深”,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学会抓住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写一次“心酸”的经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谈话导入
在60多年前的中国东北,有一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他非常想买一本课外书,就鼓起勇气来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想向妈妈要钱。
他在妈妈工作的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对今后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
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心灵沟通,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板书课题:“慈母情情”,请学生读课题,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
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
板书:书很贵。
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
“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
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
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品读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请大家先在课文中找出来。
提示:“我”渴望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整天想得失魂落魄。
2.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吃进了肚子里。
”这句话说明了“我”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贫困。
3.故事的经过。
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在自己的怂恿下,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
母亲让“我”买了书。
看到了母亲挣钱不易,“我”深有触动。
①母亲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
请大家注意词语“七八十台……七八十个……七八十个和七八十台”,这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②说一说“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突出了什么?(课件展示工作车间的画面)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
读第16-19段,仔细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感情。
这几段表现了母亲的瘦弱,也体现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
作者连用几个“我的母亲”,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看到母亲如此艰难的工作,内心感到愧疚)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读这句话,为什么母亲感到吃惊呢?(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母亲没想到“我”会来)
④读“我”和母亲的对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母亲快速的问完然后给了“我”钱,这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即便是再艰辛,面对子女的要求,母亲也会满足。
)
注意母亲给“我”钱时,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画面的?
提示: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让学生结合龟裂这个词说说这体现了什么。
(再一次体现了母亲的艰辛,作者通过描述母亲的手指,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⑤母亲和旁边女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母亲喜欢“我”看书,这是一种对子女朴素的情感。
再一次凸显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⑥读第32段,体会句子特点和句子所传递出的感情。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这四个立刻表现出母亲工作的不易,“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结合前文对母亲手指的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艰辛,日复一日就这样重复劳作。
4.事情的结果。
请同学们读第33-38自然段,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这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这一部分讲的是“我”看到了母亲艰辛的工作,内心感到愧疚,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又给了“我”买《青年近卫军》的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五)总结拓展。
1.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结合课题,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慈母情深”的。
2.完成课后习题,总结作者的表现手法。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完成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选作一个你喜欢的作业:
1.为母亲洗一次脚;
2.写一写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
总结拓展
1.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结合课题,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慈母情深”的。
2.完成课后习题,总结作者的表现手法。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完成小练笔。
[教学板书]
18.慈母情深
母亲:贫困、瘦弱、辛苦、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敬重、热爱
[教学反思]
第1课时我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慈母情深,品味反复出现的语言,而语文要素的落实则放在了第2课时。
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回顾场景,进行两个课时的衔接,并自然认定学习目标。
紧接着,边读边想象场景和细节,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初步落实语文要素。
在关注场景和细节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回到课题《慈母情深》,深入解读。
依据学情,自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发展思维。
最后,从“一位母亲”想到“一个时代的母亲”,体会文学作品的价值。
从他人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体会母爱,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母亲》(选段)
梁晓声
(选段一)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
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处在艰难时期。
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人造肉”,是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
因为粮食是珍品,所以用淘米泔水做的“人造肉”也成了“抢手货”。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选段二)
空间非常低矮。
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
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