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4+作业Word版含答案

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4+作业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

读表,完成第1~2题。

经纬度位置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33°N,98°E -12.8 8.7 561.4 <0.21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2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雪灾B.台风C.泥石流D.暴雨洪涝解析:第1题,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

由表中气温数据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地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夏季气温偏低,主要是该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造成的。

第2题,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不会出现台风和暴雨洪涝灾害;表中多年平均暴雨天数不到0.2天,暴雨少,不易出现泥石流;气温低,年降水量为561.4毫米,年降水量较大,所以易出现雪灾。

答案:1.C 2.A3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易出现干旱B.北方水少、耕地少造成干旱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D.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解析: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耕地多少与形成干旱无关;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答案:D4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旱只出现在那些降水较少的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会出现干旱现象B.“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是长江地区的农谚C.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D.在干旱多发地区,应选择耐旱农作物解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现象。

答案:A2013年11月10~12日,台风“海燕”影响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

“海燕”是2013年全球最强的台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8级。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所经之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完成第5~7题。

5根据下图可知,该台风系统风力最大的时间大致是( )A.18时B.9时C.6时D.12时6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南部沿海时,海南岛地区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7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系统风力最大的时间为9时。

第6题,北半球台风的气流运动形式是逆时针辐合,当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南部沿海时,其风向为东北风。

第7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与A区域的经纬度范围最接近。

B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不能形成台风;C区域位于日本以东温带洋面,而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的洋面;D区域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带海域,也无台风形成。

答案:5.B 6.D 7.A8我国不受寒潮侵袭的地方有( )A.台湾岛B. 山东半岛C.南岭D.雅鲁藏布江谷地解析:寒潮是冬季风带来的气象灾害之一,在强大的冬季风驱动下,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D9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A.秋季和春季B.冬季和春季C.秋季和冬季D.初冬和秋末解析:春季和秋季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或成熟期,出现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答案:A10阅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 219松辽平原169 357环渤海平原415 799黄淮平原846 1 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 2 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能力提升1为提高我国南方水稻的抗灾能力,在品种培育时人工气候室需模拟的南方气象灾害有( )①暴雨②滑坡③台风④沙尘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南方的气象灾害主要为暴雨和台风。

答案:C2下列关于旱灾的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十年九旱”——干旱的西北地区——常年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地区——盛夏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解析:“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是对东北地区盛夏干旱的描述;“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是对长江地区伏旱的描述;西北地区受旱灾影响较小。

答案:B3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有( )①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②春季和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③春季和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④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一般不会有台风袭击,也很少出现暴雨灾害。

答案:A4图片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③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本图显示的主题为干旱,造成我国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需求量大,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变化大等。

答案:C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单位:次)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等值线M可能的取值是( )A.20或30B.20或25C.25或30D.30或356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小的地方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方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D.降水变化大的地区7图中①地旱灾多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小B.受高压控制C.地下水位下降D.工业用水量增大解析:第5题,M位于25和30之间一条闭合的等值线上,根据等值线原理,其数值有两种可能,即和两侧相邻的等值线的数值相等。

第6题,我国的旱灾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因为这里农业发达,降水变化大,农作物极易受灾。

第7题,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旱灾多发生在7~8月的原因为此时该地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较少,形成伏旱天气。

答案:5.C 6.D 7.B2014年11月10日和11日新疆巴州和硕县遭遇暴雪袭击,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读“北疆降雪分布图”,完成第8~9题。

8该地冬季多暴雪的原因是( )A.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B.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受到山地的抬升C.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D.冬季气温低,多降雪9春季积雪融化后可能带来的危害有( )①大量融雪易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②淹没农田,冲毁道路③大量雪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④融水温度较低,冻坏农作物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第8题,新疆远离我国东部沿海,其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加之这里受到山地的抬升,降雪较多。

第9题,春季积雪融化后可使河水暴涨,引起洪水灾害,在山区还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8.B 9.C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示自然灾害是( )A.台风B.鼠灾C.寒潮D.风暴潮11上题中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A.阻碍交通B.能源紧张C.农业受损D.减少病虫害解析:第10题,由图示可知,该自然灾害发源于高纬地区,并向低纬运动,可判断为寒潮。

第11题,寒潮会带来降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但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答案:10.C 11.D12下图中“4”和“5”所在区域分别为某日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用电严重紧缺区,图中所示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图中显示此时我国西南山区、秦岭等地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则该季节为多雨季节,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用电严重紧缺区,说明此季节高温,用电量大,结合我国气候特点可判定为我国的夏季。

答案:B13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年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影响该河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①滑坡②低温冷害③台风灾害④泥石流⑤旱涝灾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⑤解析:图示内容显示该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5~6月,7~8月份降水减少,但个别日期降水异常多,说明此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6月份为梅雨天气,7~8月份有伏旱天气,但偶尔也有台风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D春天来了,沙尘暴也来了,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气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

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若E处的高度为1 000米,气温为-10 ℃,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16 ℃B.-6 ℃C.4 ℃D.-4 ℃15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解析:第14题,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从F到E的大气就要有逆温现象发生,大气由低到高的气温递减率要小于6 ℃/千米,即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4 ℃。

第15题,初春与冬季比较,大气增温快,大风天气显著增多,造成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同时经过冬季后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为沙尘暴提供了物质条件。

答案:14.D 15.C16一年之内,我国旱涝灾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较多的地区有( )A.河套平原B.长江中下游地区C.河西走廊D.湟水谷地解析:东部季风区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答案:B★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解析:第(1)题,灾害的分布特征先描述总体状况,再突出集中分布区、极值区。

由图可知,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在5~9月雹灾较多,8月最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