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她曾经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做过知青,在昆明 医学院做过工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在天津作 协进行文学创作,在海南创办文化企业, 当时收视热潮的电视连续剧《天涯丽人》
她是独立制片人、导演、职业作家。

十年代,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交流, 之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女性。

“狂妄”的代名词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父亲是书艺双绝 的民间布衣,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在父 母的熏陶下,她自幼便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但这位 文学少女并不文静, 她不仅 f 生格火爆,还是敢于“第 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9年,张曼菱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 年后,跑 回昆明组织纪念周总理活动, 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1977年,她走进考场,并取得优异成绩。

遗憾的是, 在政审环节,张曼菱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

1978 年, 她重新走进考场,拿到了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然而,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几乎所有的学校对
制作出引起 上个世纪八 是改革开放
她避而远之。

就在张曼菱心灰意冷时,两位来自北大的招
生老师,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进了北大,她是出了名的才女: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之后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她更是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跳楼”、“寸头”、“小皮帽”、
“唱歌”……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北大有3 个教工名额,2 个学生名额,张曼菱主动报名参加了竞选,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

她大讲人性解放、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

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党中央。

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时,北大老师们想方设法去保护她,大师季羡林更是担心她,让秘书每天“尾随”她,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无碍了。

”因此张曼菱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被老师保护过的不止她一
个学校难免犯
生。

那时的北大老师们认为,学生在学
错,而老师要
帮助他们成长、承担。

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毕业时,张曼菱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将自己的小说作为毕业论文。

没想到老师竟同意了,还给了她论文第一名的成绩。

1982年,张曼菱顺利从北大毕业,进入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6 年,她以学者身份到好莱坞访问,竟然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曼菱转战影视业,所拍电视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

就在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之时,她却突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云南。

因为,那里曾有过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联大,她想做一些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

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西南联大在战火中成立,却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到十年时间,培养出了8 位两弹一星元勋、172 位中国科学院、主。

张曼菱的父母深受西南联大的影
响,而她又受父母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2 位诺贝尔奖得
考上北大,北大又是西
南联大的嫡校,所以“国立西南联大”的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她当仁不让,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从1998 年开始,张曼菱四处寻访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抢救关于联大的资料和历史。

最终用长达10 多年
的时间,跨越海峡两岸及大洋彼岸,采访了西南联大 校友近 120 位,终于将这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彻底 挖掘了出来。

在她看来,西南联大就是一部学校史、 教育史、 人文史,它必须浮出水面, 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 粮。

2013年,张曼菱编著的《西南联大行思录》 出版。

2014 年,张曼菱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 示
录》,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高度评价与认可,并 荣获中宣部“五个一” 国民族
文化史上重 作出了
重大贡献。

张曼菱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 南联大精神”一一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 1 O
不做?0趣的事
2007 年,她去看望季羡林,季羡林鼓励她写一本
《北大回忆》,他说:“应该写,值得回忆。

这段岁月 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但她没有轻易承诺, 翌
程奖。

此片昭示与抢救了中 要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 兴亡, 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 自由精神” 的人文精神。

在她创作的书籍和导演的专题片内,可以看到西南联 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 当
M/
年夏日,她又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

启开是一页宣纸, 墨迹、印章赫然,“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这是 季老为她还没起笔的《北大回忆》题词呢。

她被深深地打动,决定用笔,为国人再现上世纪
80 年代, 月,她撰写
的《北大回
忆》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而她愿意用毕生精力,做一个传播文化的人。

时至今 日,张曼菱不顾年迈,仍四处奔波,向中国学子传递 当年联大、北大的精神,她将启发下一代作为自己的 使命,而对现行的教育观念,她有诸多批判 ............................................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 别的同学听话端坐, 只有她左顾右盼,老师就威胁,不坐好不给小红花。

张曼菱知道后不禁叹了一口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 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严高于一切,连两 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2014 年,张曼菱回到母校北大作演讲,一开始, 她想讲的是西南联大,可看着底下学生迷茫的眼神, 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说:“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 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我说的远, 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 远……”
2014年1 中国大学校园丰富的精神生活
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火爆性子不减当年的她毫不避讳:“你们没有真正 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 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 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心中,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而现代学子们却
"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她希望他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穿透力,穿透, 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 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 颖而出。

••”在张曼菱 ,是指人的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