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设计史第三篇

工业设计史第三篇


图7-14 柯布西埃于1925年设计的“新精神馆”
图7-16 柯布西埃于1928年设计的躺椅
图7-15 柯布西埃于1928年设计的萨伏伊别墅
• 格罗披乌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师-设计师之一。 他所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 的基础。尽管包豪斯实际的工业设计产品并不多,对批量 生产及其市场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在理论上的建树对于 现代主义的贡献是巨大的。包豪斯的成就实际上是现代设 计思潮的集大成。它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 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 统。实际上,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不少都曾到包 豪斯学校任教或讲学,促进了现代主义的融汇、发展,并图6-4 克兰特1927 Nhomakorabea年设计的红椅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和技术的进展对于生产及设计产生了直接 的影响,而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说工业革命后对设 计产生最大影响的技术因素是机械化,那么在20世纪早期,电气化,特别 是家用电器的发展则显然改变了传统的形式和家庭生活环境,使设计师有 了更宽广的用武之地,也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在20世纪20—30年代,欧 美工业化国家至少在城市中实现了家的电器化,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定数量 的电器,它们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已逐渐超过了家具和其他的传统装饰艺
• 对于现代美学做出最大贡献的建筑师-设计师是柯布西埃。从20世 纪20年代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他不断以新奇的建筑与设计思想及大 量的实际作品和设计方案使世人耳目一新,并对现代物质环境的形式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987年,这位建筑和设计大师诞辰100周年 之际,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工业设计史
第三篇
第六章 工业、技术与设计
•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市场就以其相对的均匀性而著 称,并在发展批量生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专用机床和 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分工体制等19世纪的创举,加上制造业 中巨额投资的传统,使美国能满足新的、日益富足的市场 的各种需求。商品生产的原则是大批量,而不是供给以满 足个性要求为基础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必须发展一种高效 率的市场营销体系,以保证所有产品都能卖出而不至于过 剩。高投资、大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这三位一体形成了一 种特殊的模式,并成为20世纪初年美国消费类产品生产厂 家的共同准则。到20世纪20年代,市场的时尚意识逐渐 兴起,使得竭力主张“实用型汽车”的福特也开始关注微 妙的车型变化,以满足市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图7-1 勒加于1922 年所作的《机械的要素》
图7-3 席勒于1929年创作的油画《上甲板》
图7-2 墨菲于1922年所作的油画《剃须刀》 图7-3 席勒于1929年创作的油画《上甲板》
对于机器的爱好必然对于设计产生影响。例如法国的钟表在一个世 纪前被设计成微型的希腊神庙,现在则被装饰成一件立体主义的雕塑;
在机器美学被实际应用到机器本身之前,首先在建筑和一些实 用艺术品上得到体现。在这里,对于机器的兴趣不如说是对于简单、 抽象形式的兴趣。柯布西埃最有影响,也是最受非议的一句名言就 是“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他主张用机器的理性精神来创造一种满 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并大力提倡工业化的 建筑体系。他的一些建筑设计采用了机器的造型,如模仿轮船、飞 机的部件等,但它们与机器的功能及效率并无关系。这些设计把机 器美学推向了高峰 。
图7-7 里特维尔德于1917~1918年设 计的红/蓝椅图
图7-6 里特维尔德于1919年设计的矮柜
图7-8 里特维尔德于1934年设计的折弯椅
图7-10 里特维尔德于1923年设计的乌德勒支住宅
图7-9 里特维尔德于1921年设计的一组吊灯
图7-11 乌德勒支住宅楼层室内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马来维奇(Kasimir Malevich,1868—1935) 为中心的一批艺术家就已转向一种完全的几何抽象,发展了一种在 白色背景下进行几何构图的抽象艺术。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其新社 会、新人的号召力而受到先锋派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将政治 上的革命与艺术上的革命联系起来,力图为革命后的苏维埃国家提 供一种新的美学生活方式,加强以集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革命。但在实现这些理想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发生了争执,一些人 认为,艺术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能够也应该应用到三度空间的物 品之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艺术已成了多余的东西,即实用物品有 其自身的功能与技术要求,需要一种设计理论来指导。这两种观点 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功能观,后者强调的是实际使用,而前者 则主要基于马来维奇的理论,强调美学结构上抽象的经济性。马来 维奇的这种功能观体现于他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陶器之中,实用 性和使用者的要求被忽视了,“功能”被抽象成了形式上经济的美 学原则。

20世纪初,美术界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在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却具有一些共同的国际特征,
如“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受到了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等。这
意味着对于个性的扬弃,而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甚至科学的基础上来创造和
理解艺术。这种趋势显示了理想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
图6-1福特公司1927年的A型车
图6-2福特公司1933年的V8型车
• 1845年成立的瑞典工艺协会,就致力于维护瑞典手工艺生产的高标 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正是将产生于严酷条件下的简洁与实用的设计 思想与工业的效率和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严谨而实际的 特点与新的工业理性主义并行不悖,因而创造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 不过,福特的车型变化是很小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福特意识 到别的公司在汽车外形设计上的竞争,才下决心抛弃生产了近20年的 T型车而转产全新的A型车。1932年福特又推出V8型车,时隔一年, V8又被另一种新型号的V8小汽车所取代,换型速度的加快,这就标 志着福特原来的标准化生产理想破灭了
• 风格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建筑师奥德 (Jocobus J.P.Oud,1890—1963)和建筑师兼设计师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等人。
• 风格派最有影响的实干家之一是里特维尔德,他将风格派艺术由平面 推广到了三度空间,通过使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了优美 而功能性的建筑与家具,以一种实用的方式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 里特维尔德8岁时便师承其父制作家具,20岁开始学习建筑,深受工 艺美术运动的影响。1911年他单独开设了一间家具店,1918年加入 风格派。他一生设计了大量家具(图7-6至图7-8),其中红/蓝椅无疑是 20世纪艺术史中最富创造性和最重要的作品。
第八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 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是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它生动地体 现了这一时期巴黎的豪华与奢侈。艺术装饰风格以其富图8-1艺术装饰风格的 钟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世 界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包括了装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家具、 珠宝、绘画、图案、书籍装帧、玻璃、陶瓷等(图8-1),并对工业设计产生广 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早期,艺术装饰风格已成为大众趣味的一个标志。 在法国,风格的概念传统上是与手工艺和强调个性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之后,这两个因素再度复苏,并形成了称之为艺术装饰风格的基础。 艺术装饰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艺术运动。新艺术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 上受到了普通大众的关注,由于它所具有的吸引力,很快就被商业化,但这 也导致新艺术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势头。于是设计师们开始寻求一种前人尚未 探索过的新风格,这种新风格既要吸收法国19世纪后期的各种风格,又不落 入历史主义的巢穴。他们认为,新艺术在抛弃传统方面走得太远了,应该将 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新潮结合起来。1910年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成立,其目 标是使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一些新艺术的艺术家改弦易辙,以一种更为简洁 的方法来从事装饰艺术,并强调室内设计从家具、墙纸到装饰物品的统一。 这些室内设计师在法国装饰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他们主要是为富有阶层服 务,设计都极为豪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巴黎依然是法国上流社会荟萃 之地。由于上流人士的赞助,使设计师们能使用昂贵、稀罕的材料创造出有 异国情调的风格,以满足悠闲阶层猎奇的需要。另一方面,设计师们也希望 利用人们仰慕虚荣的心理,借助富人的财富来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新风 格推向大众。
•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由德语的“建造”和“房 屋”两个词的词根构成。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 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直 到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只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 印刷等科目,因此,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设计学校。在格罗披乌斯的指 导下,这个学校在设计教学中贯彻一套新的方针、方法,逐渐形成了 以下特点:
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立体主义的创始人给立体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只是作为一系列各种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来理解,这就是立体主义。” 这种对于艺术的理解不依靠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而是取决于艺术家们 所提供的解析。显然,这种解析并不一定总是客观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09—1913年间 的解析立体主义阶段就对自然主义的题材进行了抽象,到了后来的综合立体 主义阶段,则更加强烈地趋向于与机器美学相联系的几何化。
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雕塑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 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图7-12)。这座纪念塔于1920年首次在莫斯科 和列宁格勒展出,它以新颖的结构形式体现了钢材的特点和设计师的 政治信念。
图7-12 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
图7-13 罗德琴科于1925年设计的棋桌
使其达到高潮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