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寓言四则》教案

22.《寓言四则》教案

22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作家作品。

(2)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3)了解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准确翻译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2.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

对于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你们能举几个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学生回答)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有《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

二、人物介绍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认识几个希腊神话中的大人物。

为什么说是大人物呢?我们且来听听他们的大名:一个叫宙斯,一个叫赫拉,一个叫赫耳墨斯。

有人认识吗?(介绍宙斯、赫拉、赫耳墨斯的地位及各自的职责)
宙斯:众神之首,至高无上的主神。

赫拉:宙斯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

赫耳墨斯: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宙斯的儿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内容。

4.总结寓言寓意。

(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并思考下面问题。

为什么赫耳墨斯先问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他是看见了,还是特意找的?如果他发现店里连自己的雕像都没有会怎么样?他“笑着问道”中“笑”的背后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2.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再引出白山先生的话,“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多角度总结道理。

如:
(1)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

(2)在一个岗位上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3)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4)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
五、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寓意来源于故事,但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添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会发生变化。

六、拓展延伸
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樵夫与赫耳墨斯》,从该故事中多角度提炼寓意。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一则故事——《蚊子和狮子》。

请大家先看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这个小故事。

二、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仿照动画片中人物的语气),然后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明确:蚊子扬长避短战胜了狮子,后因骄傲自满被蜘蛛网粘住。

2.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明确:蚊子之所以能打败狮子,是因为它知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3.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明确:蚊子之所以败给蜘蛛,是因为骄兵必败。

四、合作探究
1.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蚊子的形象?主要是哪一种?
2.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是否相同?
3.文中前后两次引用蚊子的话,而标点符号、人称却不同,为什么?
(小组合作,4分钟后小组代表展示)
五、点明寓意
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

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
明确:因为骄兵必败。

读了这则寓言,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示例:要战胜对方就必须知己知彼,要善于以己之长攻敌所短;面对强手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六、当堂训练
1.两则《伊索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用简短的语言写一段骄兵必败的事。

(50字以内)
七、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启示我们:即使取得再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事上受到挫折。

第三课时
《穿井得一人》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的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语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解释重点词语。

(1)溉汲:打水浇田。

(2)居:停留。

(3)及:待,等到。

(4)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对:应答,回答。

(7)不若:不如。

四、理解文意
1.划分文章层次。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2句):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别人没有弄懂丁氏这句话,就将之误传开来,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的劳力。

3.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和认真审慎的态度以及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五、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以讹传讹,一定要详察。

引申到做学问,就是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亲身实践。

总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杞人忧天》
一、导入新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故事。

二、了解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自我正音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齐读、速读。

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

4.正音。

杞.人(qǐ)躇.步(chú)跐.蹈(cǐ)舍.然(shì)中.伤(zhònɡ)
四、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语句
重点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②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③奈地坏何? ④奈何忧其坏?
五、讨论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聚积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六、拓展延伸
讨论:
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七、课堂小结
类似“杞人忧天”的做法不可取,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

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