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文件号:ZH/QE-C08-02版本:A/0 受控:编制: 日期:审核: 日期:批准: 日期:2015-3-26 发布 2015-3-26 实施文件修订记录一、目得对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等产品中二次绝缘导线得配制,阐明其使使用工具,使用设备,工艺准备、工艺过程、工艺要求等。

二、范围本守则适用于公司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以及三箱类配电设备得辅助回路、控制回路(简称二次回路)配线与检验。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与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7251、12—2013)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92)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3部分:对非专业人员可进入场地得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配电板得特殊要求》(GB 7251、3-2006)四、工具斜咀钳(140mm)、剥线钳(0、5~6㎜2)[1]、预绝缘端头压线钳(0、5~6㎜2)[2]、管形端头压线钳、裸端头压线钳(0、5~6㎜2)、触针端头压线钳、尖咀钳、一字螺丝刀[3]( 30~150㎜)、十字螺丝刀(30~150㎜)、梅花板手[4](M3~M8)、开口板手(M3~M8)、套筒板手(M4~M5)、镊子、通断指示搭灯、电烙铁(60W)、卷尺(2m)、棉纱手套、清洁用抹布。

注:[1] 带有定位装置;[2]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动压线钳;[3]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螺丝刀;[4]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扳手。

五、材料5、1 导线参数5、1、1 绝缘导线(见表 1)表 1 绝缘导线参数5、1、2 裸铜软导线表2 裸铜软导线参数5、2 端头参数(见表3)表3 常用端头参数续表3 常用端头参数5、3 端子表4 端子性能参数表5 常用端子类别与用途5、4 行线槽与穿线管表640×4050 100×80 300 Dg40 60 40×5060 100×100370 Dg50 90 50×5080 140×100520 Dg63 1506、其她附件卷式结束保护带(缠绕管)、插销式扎带、线夹、飞机头线扣、电工胶带、橡皮圈、标记套管、符号牌。

六、工艺过程6、1 准备6、1、1配线前应熟悉图纸,检查所配线得元件就是否安装好,其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就是否正确。

6、1、2检查或粘贴符号牌。

6、1、3领取装配附件以及准备好所需要得材料。

6、1、4准备好工具。

使用气动或电动工具时,应检查电源或气压就是否正常。

6、2 配线工艺流程6、3 镀锡绝缘导线配线工艺流程6、4 完工检查6、4、1对照电气原理或接线图检查接线就是否正确。

检查方法:a 检查标记套管瞧其接线就是否正确,文字方向就是否套反。

b 采用万用表或通断显示搭灯检查电路接线就是否正确。

6、4、2检查导线与端子连接就是否良好、可靠;其冷压接端头就是否牢固。

6、4、3按本守则第 6章工艺要求检查配线就是否相符以及配线质量就是否达到工艺要求。

6、4、4对所配线进行整理,使其整齐、美观。

6、4、5检查符号牌就是否有脱落、被覆盖或粘贴位置不正确等,并对不符合要求得重新粘贴。

6、4、6清理柜内杂物,并对其内、外进行必要得擦拭或清洁工作。

清洁方法采用干净布擦拭与压缩空气吹净。

七、工艺要求7、1 导线选择7、1、1绝缘导线参数得选择见本守则5、1、1表 1。

7、1、2按本守则 5、1、1表 1中不同得导线截面积型号采用普通铜芯导线,特殊用途得导线如镀锡铜芯导线、耐油与耐热导线应按图纸或有关要求采用。

7、1、3二次回路通常采用多股铜芯绝缘导线。

7、1、4除特殊情况外,导线截面积得选择按其电路额定值见表 7。

表7 导线截面积与额定值得关系7、1、5电能计量柜中计量元件得电流电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 mm2;电压电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 2、5mm2。

7、1、6二次回路导线得颜色均采用黑色,若图纸或元器件等另有要求时,则按图纸或元器件等有关要求选用导线颜色。

7、1、7计量回路导线颜色必须采用相序颜色,见表 8。

表8导线相序 A 相 B 相 C 相零线(N) 接地线(PE) 颜色黄绿红淡蓝黄-绿7、1、8接地导线得截面积、规格型号及颜色见本守则7、3、4得有关规定。

7、2 附件装配7、2、1冷压接端头7、2、1、1压线钳得选择不同得端头应分别采用相适应得专用冷压接钳。

a) 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 1 所示。

图1 图2图3 图4b) 裸端头压线钳口见图 2所示。

c) 管形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 3所示。

d) 触针式端头压线钳口见图 4所示。

7、2、1、2线芯与端头配合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得冷压接后尺寸见图 5。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得冷压后尺寸见图 6。

c) 裸端头与导线得冷压接后尺寸见图 7。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得尺寸见图 8。

图5 图6图7 图87、2、1、3压接位置a) 预绝缘端头压痕应在筒中央得两边均匀压接,一端使端头与导线压接,另一端使绝缘管与导线绝缘层相吻合。

(见图 9)b) 管形预绝缘端头压痕应在端头得管部均匀压接。

(见图 10)c) 裸端头压痕在筒中央处,且在端头管部得焊接缝上。

(见图11)d) 触针式端头压接部位与上、下钳嘴相配合,钳嘴以缺口为准,宽边压在线芯上,窄边压在导线绝缘层上。

(见图 12)图9 图10图11 图127、2、1、4端头得适应选择a)预绝缘端头得使用,除裸端头、管形预绝缘端头与特殊端头以外得接线,均应采用预绝缘端头。

b)裸端头用于接线空间小,接线端子排稳定之处。

端子排之间得电气间隙隔离不会因为设备运输、操作等而改变其状态。

c)管形预绝缘端头用于接线空间小、端子小,且接线端子为扳压式接线得端子。

7、2、1、5端头得使用a)圆形端头适用于接线螺钉固定,且螺钉突出端子孔得接线,以及非突出式端子孔得接线螺钉但可能对导线产生一定拉应力得导线。

(见图 13 所示)b) 叉形端头适用于接线螺钉固定,且螺钉凹陷于端子孔得接线。

(见图 14所示)c) 插鞘式母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为插片或两针式插入端子。

(见图 15所示)d)片形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插入孔小,且接线端子为扳压式接线得端子。

(见图 16所示)e)针形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插入孔为圆形,或非圆形插入口但接线端子压扳为碗形得接线端子。

(见图 17所示)f)特殊端头如触针等,按产品或接线端子配置要求。

图13 图14 图15图16 图177、2、1、6工艺要求a)端子得接线均应采用冷压接端头,线芯直接接于电器接线端子只有该接线端子适应于这种方法才能允许。

b)预绝缘端头压接后,绝缘部分不能出现破损或开裂。

c)导线芯插入冷压接端头后,不能有末插入得线芯或线芯露出端子管外部以及绞线得现象,更不能剪断线芯。

(见图 18 所示)图 18d)冷压接端头得规格必须与所接入得导线直径相吻合,导线与冷压接端头得配合见本守则表 3得规定。

e)剥去导线绝缘层后,应尽快与冷压接端头压接,避免线芯产生氧化膜或粘有油污。

f) 压接后导线与端头得抗拉强度应不低于导体本身抗拉强度得60%。

不同端头与导线压接拉力负荷值见表9。

表9端头规格与端头配合得导线截面积mm2拉力负荷值 N预绝缘端头裸端头0、5 0、5 60 751、0 0、75 90 1201 100 1601、5 1、5 140 2202、5 2、5 190 320 4、0 4 275 5006、0 6 360 650g)针形端头、片形端头与管形端头长度,应根据所接入得端子情况,接触长度应与端子相一致或至少长出压线螺钉;二个压线螺钉时(如电度表),其端头长度应保证二个螺钉均接触固定。

(见图19所示)图 19h)触针式端头j) 通常不允许二根导线接入一个冷压接端头,因接线端子限制必须采用时,宜先采用二根导线压接得专用端头,否则宜选用大一级或大二级得冷压接端头。

预绝缘端头与二根导线压接配合仍应符合第7、2、1、2条得要求,避免出现裸线芯露出绝缘管外得情况。

(见图 20所示)图 20k)一个接线端子接入二个冷压接端头时,应根据不同得端子接线形式,选择适合得冷压接端头。

①螺钉串插式平板连接宜采用圆形与叉形端头(见图21所示)。

允许两种不同得端头同时使用,且允许不同大小线径得冷压接端头接线,此时大线径在下面,小线径在上面。

连接时两端头采用背靠背得形式,相叠或张开相互夹角不小于30°(见图 22所示)。

图 21 图 22②螺钉串插式弧形板连接宜采用针形端头或管形端头,也可采用圆形端头。

采用两个针形或管形端头时,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

(见图 23 所示)图 23 图 24 图 25③平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片形端头。

(见图 24所示)④弧形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针形与管形端头。

但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

(见图 25所示)7、2、2接线端子或端子排7、2、2、1接线端子得选择a)应按其用途,选择符合所接电路或与配线相适应得端子排类型。

(见表 5)b)对于潮湿环境下或用户有“TH”要求得设备,应选用封闭式防潮端子。

c)端子得额定参数应与所连接得电路相适应:--端子额定电压应不小于所接电路得额定电压值;--端子得额定电流应不小于所接电路得额定电流值;--端子得连接导线得能力或额定接线截面积应符合所接导线得截面积要求。

7、2、2、2接线端子得质量要求a)端子得绝缘材料必须就是自熄性阻燃材料。

b)端子应无损坏,外观完好。

c)端子得导电部分应就是铜质材料制成,并没有腐蚀或氧化现象。

7、2、2、3接线端子得安装图 26a)端子排得安装方向:(见图 26 所示)--横向安装时,槽板宽边在下方;(见图 26a所示)--垂直安装时,槽板宽边在右方。

(见图 26b所示)b)在固定安装式开关设备内,为便于更换与接线,端子安装高度与开关设备底板得距离应不小于200mm;在发电厂、变电所采用得开关设备内其端子高度应不小于 350mm,并应有足够得空间,以便于连接电缆安装、接线、维修与更换。

c)端子排应在仪表门铰链得一侧装配。

d)端子排供用户接线得一端应放置在便于接线、维修得一侧,一般情况下垂直安装时,用户接线得一端朝外;水平安装时,用户接线得一端朝下。

e)安装于屏(柜)前、后一侧得端子排最小配线空间应不小于75mm。

同一侧两排端子间隔距离应不小于 100mm。

f)安装后得端子排应平直、整齐,端子不能有明显得松动与变形。

g) 每个安装单位或单元应具有独立得端子排。

同一屏(柜)上有几个安装单位时,各安装单位端子排得排列应与屏(柜)面布置相配合。

h) 每个安装单位得端子排一般按下列回路分组,并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得顺序排列:--交流电流回路;--交流电压回路;--信号回路;--控制回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