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配线工艺守则1.适用范围本守则适用于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二次配线制作工艺。
2.工艺准备2.1 看清接线图上的注意事项、备注说明及元器件、材料、操作等有无特殊要求。
按图样要求,备齐全部电器元件,检查其型号规格等是否相符,并保管好合格证。
2.2 备齐所需的材料及所需的工具。
3.工艺流程4.工艺过程及要求4.1 确定走线方案4.1.1 二次配线工序负责人应同二次配线人员根据柜体设计图纸(如盘面布置图、端子布置图)及元器件、端子排位置确定合理的走线方案。
4.1.2 对每批产品当柜体盘面布置和二次方案相同时布线应一致。
4.1.3 由于元件结构或布置原因配线有困难时,立即通知工艺员并反馈技术员及时处理。
4.2 下线4.2.1 根据GB2681《电工成套装置中导线的颜色》的规定选择导线颜色。
4.2.1.1安全用的接地线:黄绿双色线。
4.2.1.2 装置和设备内部接线:黑色线。
4.2.1.3 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的颜色选用。
4.2.2 导线截面积的选择4.2.2.1 按接线图规定选用导线截面。
4.2.2.2 设计未规定的按以下原则选择:导线按串联回路中电器元件的最小额定电流(熔断器中的熔断丝和热元件除外)选择导线截面,此截面的导线长期使用电流不得小于串联回路电器元件的最小额定电流,常见导线选择见下表:常用导线的载流量4.2.3 按确定好的走线方案及选择好的导线型号规格,按所需导线长度下线。
4.2.4 二次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或焊接点,不允强力拉伸导线,导线绝缘层应良好,芯线应无损伤。
4.3 套线号管4.3.1 根据导线的线径选取适当规格的线号管,按照二次接线图的设计要求用线号打印机打出线号,线号要求清晰、耐久,不可自行书写,涂改。
4.3.2 同一批产品的线号管截取长度应一致,汇控柜内线号管长度统一定为20mm,小机构内线号管长度统一定为15mm。
线号管在打印时要严格按照图纸,不得随意更改或增删字符,包括空格也不得省略。
4.3.3 按二次接线图要求将线号管套在导线上。
线号标记的视读方向以元件接线端子的正视方向为准,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4.3.4 在安装完线路后,应将线号管的线号标记朝向接线的正视面。
并将线号管与导线端头的绝缘层平齐。
4.4 走线4.4.1 将线束理成圆形,导线之间应平行不得互相缠绕,并根据分路顺序将应分路的线束放在分路方向的内侧。
4.4.2根据走线方案,导线需要弯曲转换方向时,应用手指进行弯曲,不得用尖嘴钳或其他锋利工具弯曲,以免导线绝缘层受到损伤。
4.4.3 导线弯曲半径(内径)应大于导线或线束外径2倍。
一台开关设备内的导线弯曲半径应基本一致。
4.4.4 对于标称截面积为1.5mm2的导线束,导线数量一般不超过30根。
4.4.5 用蛇皮塑料管捆扎线束,要求在线束同一侧或二侧抽头,严禁胡乱抽头。
捆扎线束时,应根据线束的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蛇皮塑料管。
要求捆扎后线束应平直、牢固,不得有明显的交叉。
4.4.6线束凡暴露在外敷设的均用尼龙扎带扎紧,在护线套或蛇皮管及行线槽内的线束可用胶带缠紧。
尼龙扎带捆扎线束间距要均匀,主干线尼龙扎带的间距为100mm,分支线束为60mm。
分线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尼龙扎带。
每隔一定间距将线束用阻燃绝缘线夹或吸盘固定在框架或者安装板上,固定间距对水平线束为300mm,垂直线束为400mm。
4.4.7用扎带绑扎或固定线束时,扎带扎紧,余头剪断。
用蛇皮塑料管缠绕时,应缠紧并保持缠绕等距。
4.4.8 过门和可动线束必须采用多股铜芯绝缘导线,敷设长度应有适当裕度,过门线以门打开不小于100°时,线束既不至于过度拉紧又不影响关门为准,过门和可动线束必须外套弯曲性能、耐磨性能良好的纹波管,两端用绝缘线夹紧固在门和柜体的线架上,不得用捆扎带捆扎固定,当线束太粗不能正常弯曲时可分为两股敷设。
4.4.9 线束不得紧贴金属表面敷设,应离开3~5mm。
导线敷设如遇结构件边沿时,则应弯曲越过,中间保持3~5mm的距离。
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为了防止导线绝缘层被磨损,可在孔上加装光滑的绝缘衬套。
若金属板孔有绝缘衬套,则导线只需缠绕上蛇皮塑料管;若没有绝缘衬套,导线就必须缠绕上塑料带后再套上蛇皮塑料管。
4.4.10 从线束分向电器元件的单线,分线时应向走线反方向打一圆弧(半径R8~R10)并保持弧度一致。
4.4.11 线束与端子排应保持约50mm的距离,使分线后的导线既能保持约R10的弧度,又不至于直线部分过长。
4.4.12 线束原则上不应在发热元件上方敷设。
若线束必须在其上方敷设,则线束与元件间应有70mm以上的距离;若在其下方或左右方敷设时,线束与元件间应有30mm以上的距离。
导线线芯应加瓷珠或瓷管。
4.4.13 同一批开关设备的线束走向应尽可能一致。
4.5 剥线头4.5.1 用剥线钳剥去导线的绝缘层时,注意钳口与导线芯规格必须一致,防止损伤导线线芯。
4.5.2 剥线长度应正确合理,用冷压端头时,剥线长度应比冷压长度略长1mm。
4.5.3 当单股导线需弯成羊眼圈时,用圆嘴钳曲圆,剥去长度按下表(适用于1.5mm2单股导线)。
4.6 冷压端头4.6.1多股导线在接入元器件端子或端子排接点时,应根据导线直径及接至元器件端子或端子排接点的形式和螺钉直径来选择冷压端头。
一般采用TU型(原为UT),但对电流回路应采用TO型(原为OT),与窄端子连接应采用TZ型管状端头,或TZ型(原为IT)针状端头。
4.6.2 将选好的冷压端头套入剥去绝缘层且套好线号管的导线中,要求导线应全部插入冷压端头里。
4.6.3 导线截面积小于或等于6mm2 时,用手动冷压钳点压(管状端头应环压)。
压制时,根据端头规格放入冷压钳相应规格的模头内用力一次压到底,直到压力限制装置自动动作而使钳柄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自动退回为止,最后取出导线。
压接时,应使冷压端头的焊缝对准模头的凸模。
4.6.4 导线截面积在10mm2 以上的,应用液压钳或油压机进行压接。
要求冷压端头、导线、冷压模应配套。
压接时,应使冷压端头的焊缝对准模头的凸模。
4.6.5 端头压接处的压印应与冷压端头的中心线对称;压印深度适中,压接可靠,不得压破冷压端头或使之变形;压接后导电接触面平整、光洁。
4.7 接线4.7.1 将导线接到元器件接线端子上时,应根据选用的导线和接线端子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连接方式,以保证接触良好、可靠。
4.7.2 单股线与元器件连接用螺钉和平垫圈紧固时,其连接部分必须用圆嘴钳弯成羊眼圈,弯曲方向应与压紧螺母拧紧方向一致即向右旋。
其内径应比紧固螺钉的内径大0.5~1mm左右,圆环末端距导线绝缘应有1~2mm距离,保证装入接点时垫圈不压着导线绝缘。
4.7.3单股线与元器件连接用螺钉和瓦形垫圈紧固时可直接压接,在压接两根导线时线径应一致。
4.7.4 多股线与元器件连接必须使用冷压端头。
4.7.5 接好线后的导线从正面方向看,不得有导体裸露。
4.7.6 二次接线接至电阻上时,需用电烙铁把接头焊牢,接头处不应有松动现象。
4.7.7两个电器元件之间的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或焊接点,导线绝缘应良好,芯线应无损伤。
4.7.8 每一接线端子宜为1根导线连接,不得多于2根导线连接。
对于插接式端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个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子,当接两根导线时,中间应加铜质平垫片。
4.7.9 导线端头固定时,端头压印处须面向操作者,沿螺钉轴线方向应看不见端头插入部分。
4.7.10 柜内端子排配线时,不得左右侧(端子纵向排列)随意互换。
4.8 接地4.8.1 柜体、门及主回路元件金属框架应可靠接地,要求采用不小于4 mm2黄绿双色导线接地。
4.8.2 柜内的二次元件外壳有接地要求的也必须接地。
5.汇控柜内行线槽、端子排及元件的安装5.1 行线槽及导轨的下料5.1.1柜内安装端子排用的行线槽常用长度为1500mm,导轨长度为1500mm。
5.1.2 对于特殊规格尺寸的汇控柜,或者用户对端子有特殊要求时,行线槽与导轨的长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5.1.3 行线槽与导轨需要截断时要求截断面平滑整齐,不得留有尖角毛刺或发生偏斜。
行线槽不得有断齿以及扭曲现象。
5.2 行线槽安装5.2.1行线槽安装时要求横平竖直,牢固,不得发生松动、偏斜。
行线槽不得有因受应力而弯曲、扭曲及其它形式的变形。
5.2.2 行线槽盖板与行线槽应配合紧密,不得有松动、脱落。
5.3 端子排安装5.3.1端子排的始端必须装可标出单元名称的标记端子,端子排两端须安装端子终端,相邻的端子间有连接片时必须用隔板隔开。
5.3.2每一安装单位的端子排的端子都要有顺序标号,字迹必须端正清楚。
5.3.3端子排由于空间的限制安装困难时,可分二排或多排进行安装5.3.4每只端子接线螺钉只允许接一根导线,连接端子要用连接片,不接导线的螺钉也必须拧紧。
5.3.5 线束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机械应力。
5.4 元件安装5.4.1导线接入元件接头上,用元件上原有螺钉拧紧,应加弹簧垫圈,螺钉必须拧紧(除特殊垫圈可不加弹簧外),不得有滑牙,螺钉帽不得有损伤现象,螺钉尾部应露出螺母2-5牙。
5.4.2 所有元件不接线的端子都需配齐螺钉、螺母、垫圈并拧紧。
5.4.3 元件标号的字体应端正,字迹应清晰,内容符合图纸要求;粘贴部位应醒目,不应给导线或元器件、金属构件档住,并能清楚地指明属于某一元件。
6.质量检查6.1布线应符合图样规定,接线正确,布置合理,整齐美观。
导线截面选择应符合要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6.2导线端头应符合工艺要求,导线芯线无损伤,裸露部分小于0.5mm,也不得将绝缘皮压入端头内。
6.3导线端部均应有标回路编号的套管,标字应清晰正确,不易脱色,管头应整齐且无反套。
6.4用于连接可移动部分的线束,敷设长度应有适当裕度,线束应有塑料管或缠绕管等保护措施,并在可动部分有固定装置。
6.5导线在布线时应排列整齐,避免交叉,横平竖直,层次分明,线束定位满足横向距离300mm,纵向距离400mm的规定,且线束不得晃动。
6.6导线与元器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元器件上不接线的端子螺丝也应拧紧。
6.7导线穿越金属板应有防护措施。
6.8元器件标签应字迹清晰,粘贴牢固,不易脱色。
6.9按图样对线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
6.10接地线安装是否正确可靠。
6.11查看柜内是否清洁,配线操作的残余物(如线头,扎带,线鼻子等)是否已彻底清理。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