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第一章小结

鱼类学第一章小结

1.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低等脊椎动物。

2.软骨鱼纲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3.硬骨鱼纲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辐鳍亚纲包括硬骨鳞类、硬骨硬鳞类
(全骨类)和真骨鱼类。

真骨鱼类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4.鱼的主要特征:大多数具有能咬合的上下颌,具鳃裂(或鳃孔),通常以鳃
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的鱼体身披鳞片;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体表富有黏液;具侧线;具脊索,背神经管背位;出现能跳动的心脏,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变温动物),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5.鱼类的经济价值:食用、饵料、工业用、药用、观赏和检测水体。

6.鱼类的基本体型: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

特殊体型:球型、箱
型、不对称侧扁型、海马型、箭型等。

7.鱼类的头部器官及其作用:吻、口、唇、须、鼻、眼、鳃裂、鳃孔。

a)吻:辅助摄食、攻击或自卫、挖掘泥中的食物等。

b)口:上位口、端位口(口前位)、下位口。

索食、攻击、防御、也是鳃呼
吸时水流进入鳃腔的通道。

c)唇:帮助摄食、具有触觉和味觉
d)须:味觉、辅助觅食。

(通常有须的鱼类是生活在水体底层的)
e)鼻:嗅觉器官的通道,能感受外界的化学刺激。

f)眼:鱼眼既无泪腺,亦无真正的眼睑,眼完全裸露;脂眼睑:若干鲱形
目和鲻形目的种类,眼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所被覆的透明的脂肪体;瞬膜:
眼脸为斜行皱褶;眼脸为横行皱褶成为瞬褶。

g)鳃:水体交换。

8.鱼体的躯干部:有些鱼的腹部至肛门的腹中线有一隆起的尖锐的棱,叫做腹
棱。

腹棱分布于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的是不完全腹棱;腹棱分布于腹鳍至肛门之间的是完全腹棱。

9.鱼体的尾部:原尾型、正尾型、歪尾型、新月形、深叉形、内凹形、平直形、
圆形以及尖圆形等。

10.鳍是鱼类特有的器官,是鱼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

11.鳍的组成: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担鳍骨)和鳍条组成,外附肌肉。


条可以分为二种类型: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和骨质鳍条(鳞质鳍条)(硬骨鱼类)。

12.角质鳍条:不分支不分节,为软骨鱼类所特有,如“鱼翅”。

13.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故又称鳞质鳍条,为硬骨鱼类所特有。

又分为
软条和鳍棘(真棘),软条肉圆、分节,由左右两根拼合而成。

依其末端没有分支,又分不分枝鳍条和分枝鳍条两种。

鳍棘坚硬、不分节、不分枝,仅有单根组成。

在鲤形目中有坚硬的棘,但有分节特征,并有左右两根紧密拼合而成,是不分枝鳍条硬化而成,叫做假棘(硬棘)。

14.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胸鳍、腹鳍
15.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主要根据。

16.脂鳍:在背鳍后方有由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形成的肉片状突起
17.低等真骨鱼类:背鳍完全由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18.高等真骨鱼类:背鳍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
19.软鳍鱼类一般只具有一个背鳍;棘鳍鱼类第一背鳍均由鳍棘组成,故又称为
背鳍鳍棘部
20.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

21.背鳍的特化:
鳐类:背鳍退化,位臵移到尾部后端,形状很小
斑鰶及大海鲢等鱼:背鳍的最后一鳍条延长成丝状
体躯延长的鱼:背鳍很长
鮣:第一背鳍变成位于头顶部吸盘状
鮟鱇:第一背鳍特化为一些细长的钓丝,深海鮟鱇背鳍鳍棘顶端的皮瓣能发光。

22.臀鳍: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23.尾鳍:推进和转向。

24.胸鳍:运动、协调鱼类转向、控制方向或在前进中起“刹车”的作用。

特化类型:1.扩大为体盘: 鳐等;2.特别长大:飞鱼等;3.发达成肉柄:弹涂鱼.4.延长成丝状:马鮁;5.特化成指状:红娘鱼;6.无胸鳍:黄鳝和丝鳗科特化类型:
25、腹鳍:协助维持身体平衡。

腹鳍的不同位臵在鱼类分类和研究鱼类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腹鳍胸位或喉位在进化上比较高等。

腹鳍的特化类型
主要是特化为吸盘,如虾虎鱼,爬岩鳅等
软骨鱼类的鳍脚:所有现代软骨鱼类的雄鱼的腹鳍内侧变为鳍脚,为雄性交接器。

25.组鳍式
26.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即为组鳍式,是鱼类分类上的主要依据之一
27.D.-背鳍;A.-臀鳍;C.-尾鳍;P.-胸鳍;V.-腹鳍
28.鳍棘:用大写罗马字母表示;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鳍:用小写罗马
字母表示
29.“-”:表示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表示分离
30.D.Ⅳ,Ⅰ-8;A.Ⅲ-8;P.17;V.Ⅰ-5;C.14
31.该鳍式表示鲻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有4条鳍棘,第二背鳍有1条鳍棘8
条鳍条,臀鳍有3条鳍棘8条鳍条,胸鳍有17条鳍条,腹鳍有1条鳍棘和5条鳍条,尾鳍有14条鳍条。

32.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保护、润滑、凝结、沉淀、调节渗透压、修补、辅助呼吸、感觉、吸收等。

33.真皮:起源于中胚层;多数鱼类可细分为三层,即外膜层、疏松层和致密层。

34.疏松层含有色素细胞、变形细胞等,致密层不含色素细胞。

大多数鱼类在真
皮的疏松层和致密层下面有一层疏松的皮下层,含有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

35.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三原色)和虹彩细胞
36.保护色:体色及斑纹尽可能与环境的背景色一致
37.性别色:雌雄鱼体色不同的现象
38.警戒色:具有警戒作用的体色。

39.鱼类色泽的变化,系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扩散与集中所致,可因环境、
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感情冲动而变化
40.发光器结构:系由皮肤衍生而来。

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
射器、色素体。

41.鱼类的发光原理:发光细胞→荧光素→荧光酶→氧化荧光素(荧光),属一
种“冷光”。

42.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1、种类识别信号;2、照明;3、引诱食饵;4、惊
吓敌害。

43.表皮:起源于外胚层,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44.表皮细胞的衍生物,包括单细胞毒腺和多细胞毒腺。

表皮细胞的衍生物,包
括单细胞毒腺和多细胞毒腺。

腺体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成,包括单细胞腺及毒腺
45.单细胞腺:包括棒状细胞、颗粒细胞、杯状细胞、浆液细胞和线细胞等
46.鱼类的棒状细胞和颗粒细胞能分泌黏液。

黏液的作用:保护身体不受寄生物、
病菌和其他微小有机体的侵害;凝结和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调节渗透压;减少摩擦,保持润滑,减小阻力等。

黏液腺发达程度与鳞片的发达程度相反。

以圆口类和鳗鲡目种类最发达。

47.具毒腺的鱼类有三种类型:因咬伤而使其他动物中毒。

如海鳝。

;具有毒性
的皮肤粘液腺。

如七鳃鳗;具毒刺的鱼类。

如虎鲨、魟、蓝子鱼、毒鲉等。

我国约有100多种。

48.珠星(追星):有些鲤科、鳅科鱼类的雄鱼,在性激素的刺激下,雄鱼表皮
局部区域的细胞膨大,聚集成底垫,底垫的最外层逐渐角质化,这种角质化的结构称之为珠星。

49.鳞片
大多数鱼类的皮肤中均有由钙质所组成的外骨骼,被覆在鱼体的全身或一部分,具有保护作用。

50.现生的圆口类体均无鳞片,但它们的古生种类,体外均被有硬甲;现生真骨
鱼类大多数体外被有鳞片,仅少数种类无鳞或少鳞,属于进化中的次生现象
51.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52.盾鳞: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在外形上
可分为鳞棘和基板二部分,又称为皮齿。

鲨、鳐体表的棘刺、锯鲨和锯鳐吻锯两侧的锯齿,均为盾鳞的变异。

53.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系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鳞片间
以关节突相关连。

54.典型的代表为雀鳝、多鳍鱼;鲟、鳇等分布于我国的硬鳞鱼类,其硬鳞不很
发达,真正的硬鳞仅分布于尾鳍上缘。

55.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呈覆瓦状排列,由真皮产生。

56.分区:基区(前区)、后区(顶区)、侧区(上侧区和下侧区)
57.分类:圆鳞、栉鳞
58.圆鳞:露出部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构造,如鲱形目、鲤形目等。

59.栉鳞: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手摸鱼体一般会感到非常粗糙。

一般认为圆
鳞是较为原始,栉鳞较高级。

60.栉鳞细齿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可分为辐射型、锉刀型和单列型。

61.骨鳞分层结构:
下层:纤维层,柔软,由交叉错综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是一片一片地生长。

上层:骨质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生长。

62.表面结构:
鳞嵴:鳞片表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隆起,又称环片,它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
心圆排列。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

鳞焦所在位臵因种而异,有鳞焦基位、鳞焦顶位或位于鳞片中心。

鳞沟:鳞片上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鳞沟在形状上的变异亦因种而异
腋鳞:胸鳍上角和腹鳍外侧各有1扩大的尖刀状鳞片。

63.鳞片的特化类型
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大部分鲹科鱼类的部分或全部侧线鳞;(腹部棱鳞)
64.侧线鳞:在鱼体两侧的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侧线鳞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重
要依据之一。

65.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一般包括三方面: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
侧线下鳞数。

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