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6-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物流发展策略及政策研究

076-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物流发展策略及政策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物流发展策略及政策研究吴才锐 李铭【摘要】现代城市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体现城市发展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城市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投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水平、改善电子商务兴起背景下的社会民生。

本文首先从工业企业物流、城市商贸物流和专业特种物流三个方面分析了园区城市物流发展的特征。

其次,从城市物流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层面有针对性地给出发展策略。

最后,提出了城市物流政策平台构建的关注点。

苏州工业园区的研究,对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物流;发展策略;物流政策1引言广义的城市物流是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的最优化,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等负面影响的活动。

[1]狭义的城市物流主要指服务城市内部商贸配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

根据对相关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的走访调研,本次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物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工业企业物流、城市商贸物流以及专业特种物流三个方面。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产业的发展对与外部区域联系的物流要求较高,以苏州现代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为依托的工业企业物流创新探索了虚拟空港和区港联动的发展模式,在江苏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示范意义。

城市商贸物流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呈现多元化、便捷化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的发展模式和整体水平已较难满足未来需求,亟需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促进整合提升,支撑城市服务功能。

专业特种物流方面,园区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监督管理机制,运行水平也较高,未来应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优化管理、加强协作,保障城市安全,提高物流发展综合水平。

园区城市物流发展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城市物流发展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

苏南地区城市物流的研究,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2]2城市物流发展特征2.1工业企业物流2.1.1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瓶颈苏州工业园区物流设施总体呈现“以物流园区为主,外围街道零散分布的仓储设施为辅”的布局。

物流园区总面积达8.38平方公里,拥有各类仓储设施约88万平方米。

各街道建成的仓储设施共计约137万平方米。

现状货运停车场较为缺乏,各街道已建成一部分,但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停车矛盾仍十分突出。

现状内河水运以服务过境为主,有22处小型私人码头,总体呈“小、散、乱”状态。

在建一处综合性公共码头(吴淞江综合物流园项目),占地19公顷,设计吞吐能力220万吨/年。

[2]物流园区现状以仓库设施为主、布局有待优化,且仓储设施的建筑容积率也具备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土地资源未充分利用,制约了功能扩展;以公路运输为主导,缺乏多式联运的物流条件,随着沪宁高速日趋饱和,公路运输的时效性难以保证,有必要发展铁路、水运等运能大、效益好的运输方式;缺乏货运停车场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货车占道停放严重。

2.1.2货物运输企业难以适应第三方物流发展要求园区货运企业整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征,在车辆规模、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程度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需求。

现状综合保税区拥有43家物流企业,主要提供国际物流服务。

各街道合计拥有165家物流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以运输、城市配送等单一功能为主。

2.1.3物流信息平台系统集成不足现状物流信息化以苏州物流中心为主导,建造“智慧综保区”。

目前已建成8个子系统:综保区信息系统、外管局外汇监测服务系统、综保区卡口RFID技术应用、舱单信息协作平台、场站智能平台泊位系统二期、海关智能查验排队、海关电子派单系统、国检网上报检大厅。

待建系统主要为2大平台:综保区通关信息一体化门户及数据交换平台、智慧综保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园区保税区正在建设“智慧综保区”,但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实现政府部门与物流企业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影响物流运行效率。

2.1.4多元化的高级物流人才缺乏现状物流人才总体呈现“资源不足、层次不高”的特征。

现有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精通国际贸易、外语、通关业务、涉外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欠缺。

同时,在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2城市商贸物流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商贸物流主要包括: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快递物流、农贸市场和邻里中心物流。

其中,大型商贸企业主要分为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和超市等类型。

百货公司及购物中心通常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的模式;超市主要采用自组织配送的模式。

快递物流的主管部门为苏州市邮政管理局,包括邮政、邮政快递和其他快递企业。

邮政现状有6个服务点,邮政快递在园区有9个揽投点,其他快递企业在园区的业务量约占苏州总量的20%‐30%。

农贸市场方面,现状园区范围内共有农贸市场17个,占地面积为34825.5平方米。

邻里中心的物流配送大多是由相关单位自行组织,每个邻里中心的平均进出车次约30次/天,多以面包车或小货车运输。

[2]2.2.1缺乏统筹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功能未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局目前主要承担工业企业物流的管理,针对城市商贸物流的管理职能分布在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园区城市管理局、园区交警大队等部门,缺乏统筹协调的综合管理主体。

物流行业协会主要承担物流经验技术交通的功能,对于行业的引导功能不足。

流行业协会主要承担物流经验技术交通的功能,对于行业的引导功能不足。

2.2.2城市商贸配送中心的建设与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矛盾目前物流园区服务于城市商贸的功能较弱,城市缺乏安置商贸、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的综合物流园区,满足仓储、配送、信息的功能需求。

城市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影响区域内的配送组织,物流成本的降低,是物流企业建设物流高地的必要条件。

目前苏宁、邮政速递,建设了服务于苏州市的配送中心,总占地面积约406亩。

华润、天虹等企业有建设或租用商贸配送中心的需求,但园区现状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

2.2.3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下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尚不完善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

[3]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主体和规范,电子商务空间载体散布于居民小区和周边地区,带来社会管理成本的增加。

快递企业分拨点设置混乱,运营脏乱,影响城市观感。

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大多封闭管理,邻里中心内缺乏面向居民的公共储物空间,由分拨点至客户的物流组织存在“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难题。

2.2.4城市配送设施与货运管理缺乏精细化设计部分邻里中心、商业设施点缺乏货运停车设施以及货运流线组织的考虑,尤其小型商业设施点的配送,货运车辆占用城市道路空间的问题突出。

物流配送工具,如驳运叉车配置、货物拖板的标准化等方面的不完善,影响城市配送的效率。

园区货运交通管制区域划分较为粗放,与城市物流配送协调不足。

2.2.5缺少城市商贸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运作能力不足园区城市物流配送管理主要由供应商以及商贸物流企业负责,各物流承运企业相互独立,缺乏信息沟通。

分散决策导致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的组织比较分散,配送车辆在空间和时间上得不到充分利用。

仓储等物流设施大都以自用为主,缺乏有效整合信息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2.3专业特种物流2.3.1管理主体明确,实现规范化管理园区专业特种物流主要包括冷链物流、废弃物物流、危险品物流以及建筑工程物流四个方面。

专业特种物流有明确的管理主体,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运行水平相对较高。

其中危险品物流属市交通运输局和安监局管理,在仓库设置,危险品的储存、运输等方面实现规范化。

建筑工程物流主要由运管部门和交警负责运输许可和运行管理,相关部门定期针对建筑工程运输开展专项整治。

2.3.2尚有不足之处缺乏领军冷链物流专业企业;废弃物物流已经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处理,但效果不理想,餐饮垃圾管理未实现园区全覆盖。

3城市物流发展策略3.1优化城市物流园区功能布局3.1.1创新发展苏州现代物流园(综合保税区)以“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的设立为契机,发展“金融贸易、公共平台、电子商务和仓储物流”四大体系,建设国际性的贸易、金融和物流集聚地。

探索内贸提升发展方案,实现内贸与外贸的相互融合,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将苏州现代物流园建设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进出口贸易服务枢纽,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实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

优化调整现状综合保税区的空间范围和内部功能布局,满足创新发展需求。

一方面,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优化各功能区分布,适度调整保税仓库与非保税仓库的比重,缓解供需矛盾。

另一方面,科学编制现代物流园创新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新增相关功能区域,如国内贸易、进口展示、电子商务等,并探索综保区扩区的可行性,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3.1.2深化研究结合“优二进三”发展电商产业园的可行性应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趋势,针对结合“优二进三”区域或外包服务基地设置电商产业园的可行性开展专项研究,为其发展提供低成本、规模化、专业化的空间载体,同时也便于规范化管理。

2015年,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社会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城市物流配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柔性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使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载体面临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趋势,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求。

3.1.3研究建立城市商贸物流园的可行性结合园区建设苏州东部综合商务城、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的发展要求,针对建设城市商贸物流园的可行性开展专项研究。

搭建商贸物流配送公共平台,整合商贸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率。

园区已确立“4+3”的商业发展格局(即基本形成“城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邻里级商业中心、居住小区配套商业”四层级城市商业体系,以及“特色商业街区、轨道交通枢纽商业、休闲旅游区商业”三类专业商贸功能区),重点培育都市综合商业、便民生活服务、商务服务配套和文化旅游休闲等四大商业功能。

伴随商贸业的快速发展,承担存储与运输两大基础功能的商贸物流也面临整合功能、扩大规模、提升效率的要求。

有必要结合园区商贸业的发展目标,研究在园区内部或周边地区建设专业的城市商贸物流园的可行性,改变目前商贸物流配送相对独立分散、缺乏协作的状况,满足未来多元化、大规模的商品流通需求,完善招商引资配套环境。

3.2完善物流运输体系2015年,园区外贸进出口集装箱直接从上海港启运的约占70%,从苏州港装卸转运至上海港的约占20%。

其中,货物从园区至港口几乎全部依赖集卡陆路运输。

此外,园区部分大型出口加工企业每年约有8500集装箱的铁路运输需求,亦全部通过公路转运至苏州西站或上海杨浦站装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