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 1、土壤侵蚀: • 概念: • 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 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 危害: • 侵蚀区:水旱灾害加剧; • 沟谷区:山崩滑坡泥石流 • 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洪涝灾害增加(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湖泊淤浅,河道行洪能力、湖泊的调 洪蓄洪能力降低)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 加的原理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 降低的原理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减少滑坡、 泥石流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材料二 ]
[ 材料三 ]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四 ]
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导致洪涝干旱等气象 灾害事件的增加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五 ]
《华尔街日报》指出全球变暖也有光明的一面 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 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 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 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 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 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一效应对小麦、大 豆、水稻等农作物尤为明显。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海 平 面 上 升

Hale Waihona Puke 大气 co2 增多气 温 升 高
气 候 变 暖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地貌
植 被
大 气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一 ]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 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 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 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科学家预言,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 将于50年内完全被海水淹没。2003年,该 国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 西兰。 导致海平面上升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 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 死亡率都将增加,更加炎热会导致更多人中 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暑。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 乱病、痢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
“放大”灾害 社会经济基 效应,进而导 础薄弱、时 致社会矛盾激 局动荡、人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化,天灾人祸 心失稳的地 并行,引起巨 区 大灾难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1、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 作用
•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 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 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 少灾情的损失; • 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 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 •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 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 • 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土地荒漠化
原因: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影响: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农牧业减产,及 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 哪些严重后果? 洪水加剧 水土流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沙尘暴加 失风蚀 剧 沙化
过量开采地 下水
海水入侵、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下一代看不到雪山,该怎么办? 据阿旺维色回忆,20年前,来珠峰旅游的游客寥寥无 几。现在到了夏天旅游旺季,在绒布寺前停靠的越野车, 一天最多达二三十辆。据统计,2001年至今年,进 入珠峰核心区旅游的车辆由1362辆猛增至5840 多辆,游客由9570人次增至2.3万多人次。“人 类活动加剧,燃烧越来越多的石油和煤炭,肯定是全球 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峰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 的。”阿旺维色说。在当地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珠峰之 所以成为仙女居住的神山,就是因为其伟岸的身躯覆盖 着终年不化的冰雪。阿旺维色说:“在我们这一代,冬 天盼着珠峰下雪。到了下一代或几代,如果连雪山都看 不到了,那该怎么办?”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 响”
社会经济基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 础雄厚、政 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 能“缩小”灾 治稳定的地 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 害的影响 区 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诱发地震或 塌方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区域性: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 多样性减少
隆冬时节,珠穆朗玛峰脚下绒布寺的僧尼拉来了满满 一卡车羊粪。36岁的经师阿旺维色说:“天冷燃料充足, 当然让人高兴,但我们更盼望下几场雪,让珠峰多一些雪 山的味道。” 珠峰“颈部”“裙摆”不白了 冬日里的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 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 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 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 黄色。“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这两年夏 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阿旺维色说。 从绒布寺南行8公里,来到离珠峰更近的登山大本营, 也不见丝毫雪迹,反倒是一片片不长一根草的石丘沙坡横 亘在眼前。“20年前我刚来绒布寺出家时,厚厚的雪线 一直从珠峰延伸到这里,现在大大退缩了。”阿旺维色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