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
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
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
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
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
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
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
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
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
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
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
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
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
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
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摘编自边家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学史上,今文经是指以今文(汉隶)写成的书籍,古文经是指以古文(籀书)写成的书籍。
B.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大篆和小篆,字体屡经变迁。
C.“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
D.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指出经学史上素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B.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与“今文”、“古文经”与“今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C.文章不仅分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其重要影响。
D.文章思路清晰,在论述今文经学的研究特点时举出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说理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文经虽然大多是汉人写的,依据的底本好,但其中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
B.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化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易于书写的特点。
C.今文经学不泥古,善挖掘新意的治学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D.古文经学家具有实证色彩的朴实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的治学者树立了典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
诸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方案列出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
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八部门防挫青少年近视:调控网游总量课堂禁带手机》)材料二:材料三:视力监测是最基本的初筛,近视和不近视的人也可能测出一样的视力,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来判断有没有近视。
另外,视力监测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很大,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
目前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还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
比如,查视力时的视光学环境未统一、使用的视力表未统一。
此外,各地视力表灯箱的照度也未统一,也会对近视诊断带来影响。
同时,对近视的检查结果也未做细分。
对于诊断近视的标准也未统一,有的用睫状肌麻痹后的电脑验光结果,有的用主觉验光结果,有的按现有眼镜的光度。
因此,应该先确定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由于目前儿童近视率的问题,关于儿童近视康复的机构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的现象。
比如,有的机构号称不戴眼镜、不用药、不手术就可以控制甚至“治愈”,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控制时机。
乱象的出现,其中一大原因是家长求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过高。
真性近视在目前医疗水平下做不到治愈,只能控制加深。
很多家长在固有错误观念引导下,拒绝医生给予的建议,转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奔这些商家。
(摘编自《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须补上哪些功课》,《法制日报》2018年9月5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严重,小学阶段就有近一半的学生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
B.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初中阶段(13~15)和高中阶段(16~18)也是近视的高发期;成年之后,近视增长速度放缓。
C.从图一图二看,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是因为随着机体的全面成熟,抵抗力的增加,抗近视能力增强了。
D.图二显示,2000年到2015年这十六年间,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近视状况,都是呈增长的态势,其中小学和初中增势明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了防治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B.2030年,我国将实现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中小学近视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C.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商家不负责的宣传,家长求医心切,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治疗”,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恢复时机。
6.如何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
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
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
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
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
是夜,山月当空。
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
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
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
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
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
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
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
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
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
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
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