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法律名称,时间,内容,意义(作用)《权利法案》1689年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意义:①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
君主权利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
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②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多元一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②议会至上: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③国王至尊: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法律名称,时间,内容,评价。
1787年宪法内容:⑴联邦制度: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全;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意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共和政体:①权力划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对宪法负责,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②特点:三者独立平等单,但互相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评价:①进步性: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局限性:仍然存在着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⑴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是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总统拥有极广泛的权利。
⑵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地方各州在行政上拥有部分自主权。
⑶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⑷民主原则: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并对选民负责。
两党制的特点,实质,影响(作用)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影响:两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在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法,德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法律名称,时间,内容,影响(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⑴议会产生方式:①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
②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⑵总统产生方式: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⑶议会职权:①掌握立法权②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⑷总统职权:①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
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③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影响:①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②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⑴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⑵联邦制度:①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帮保留一些自制权。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影响:⑴积极性: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⑵局限性:专制传统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
⑴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质上是君主专政。
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完整的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⑵实行联邦制,实质上普鲁士具有霸主地位中央权力极各帮有一些自治权。
⑶宰相的职位在整个帝国行政机构中处于中轴地位。
宰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⑷人民的议政权受到极大限制。
联邦议会(上院)议长由帝国宰相担任,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
联邦议会有通过法律的权利。
国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作用很小。
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中国海关税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美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北京条约》内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个增至800万两白银,增开天津为商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影响: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和“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⑴进步性:反应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局限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内容: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结果及影响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①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结果及影响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签订了1901年《辛丑条约》。
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
影响:①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①清政府政治统治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
②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③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军事: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时机:清政府“铁路国有”引起保路风潮,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内容及意义(评价)目的: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⑴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⑵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⑶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⑷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经过,意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经过:第一节段第二阶段时间:5月4日期 6月5日起中心:北京上海主力: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形式:学生集会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意义:①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意义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②组织基础: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③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北伐战争的对象,成果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成果: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
②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③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