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理论及其研究综述1汽车金融在国外的发展态势汽车金融是促进汽车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金融产业。
主要指汽车有关的金融服务,包括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是在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或者说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
从广义上讲,汽车金融应该包括汽车金融资金在融通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要素,它们是汽车金融的赢利模式、融资结构、信用管理、产品开发四个基本环节,以及通过其制约下的汽车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者)、汽车金融工具(融通媒介)、汽车金融市场(融通场所)、汽车供应者及汽车需求者。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一辆汽车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环节只创造了不到40%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60%以上的利润。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和汽车消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球每年新旧车销售收入约1.3万亿美元,其中30%是现金销售,约70%有融资性安排,汽车金融产业规模很大,且已经比较成熟,年增长率在3%左右。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最初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
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转变。
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通过汽车金融服务这个新的金融渠道,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
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汽车制造商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可分为欧洲和北美两种。
在北美汽车市场,汽车制造商主要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产品咨询、融资、租赁、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新车抵押和旧车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对于制造商开发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汽车市场基本上由汽车制造巨头垄断。
在欧洲市场,以大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公司则是主要针对经销商提供服务,通过经销商向购买者提供贷款同时强化对经销商的控制,在操作上通常与银行共同完成,汽车金融市场的利润是由汽车制造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均分。
随着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汽车金融正向着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其多元化体现在融资对象,金融服务类型、地域的多元化。
即汽车金融公司不再局限于只为本企业品牌的车辆融资,而是通过代理制将融资对象扩展到多种汽车品牌;将传统的购车信贷扩大到汽车衍生消费及其他领域的个人金融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金融需求;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根据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汽车金融服务产品,不同地区的客户选择任何方式消费汽车均可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
其现代化指现代信息技术在业务操作和风险评估过程的广泛应用,未来趋势是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业务。
汽车金融服务的国际化指汽车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
汽车业跨国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和提供金融服务,目前通用、福特、丰田、大众已垄断了全球汽车市场的70%,相应的金融服务正逐步走向联合和代理。
汽车金融服务全球化的形式正趋于多样化,从晶牌融资代理到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均不鲜见,改变了以往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单一形式。
跨国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全资、合资、合作、代理融资等方式正在全球范围展开激烈竞争。
此外,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善,一方面为汽车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促使汽车金融的监管总体趋势是向放松政府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的方向发展。
2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现状汽车金融过去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些银行推出过汽车金融服务,但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随后即被取消。
建设银行于1998年宣布恢复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分行重开试点,并率先同首批汽车贷款用户签订协议。
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不准介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禁令正式解除。
同年,人民银行制定并出台了《汽车消费信贷的管理办法》,1998年全国金融机构发放汽车贷款4亿元人民币,1999年为25亿元,2000年为157亿元,2001为234亿元,2002年为716亿元。
累计到2003年第一季度,国内商业银行发放汽车金融贷款1100多亿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3年全国汽车贷款金额销售总约占40%,2004年初降到20%,7月份降到8.3%。
即便是这样,目前国内开展的汽车金融服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汽车金融服务。
与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明显滞后,差别定价能力不足、风险能力控制不足是我国汽车金融创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是开办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的95%,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与我国的作用尚未发挥,所以一定意义上,我国的汽车金融仅指商业银行对厂商和消费者的信贷,存贷融资、应收帐款保理在汽车金融领域尚未得到普遍运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孕育着无限商机的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早就吸引了无数的外资汽车专业金融公司的目光,《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新版《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福特、大众、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世界汽车金融业巨头早就对我国这一潜在的巨大的汽车金融市场虎视眈眈,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汽车市场。
美国通用汽车对中国市场的预测表明,2003~2005年我国轿车需求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20%—25%,其中私家车将保持33%的发展水平,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占全球份额的6%。
届时,将有50%的汽车以贷款形式销售。
显然,汽车金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汽车金融服务在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发挥支撑作用。
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较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两个基本的拉动力量:一是住房的商品化和私有化,二是私人汽车拥有率的迅速上升。
汽车金融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21世纪初期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用汽车金融服务来诱导和启动庞大的个人储蓄,支持国民经濟的较高速持续增长。
汽车金融服务还有利于21世纪初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汽车金融服务有助于中国在2001—2010年期间建立起“汽车消费主导型”的市场格局,将私人汽车需求引导释放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和内需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一个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时期。
1986-1999年,中国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11.4%,而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23.3%,比总体增了一倍多;其中1996~1999年汽车拥有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为8.7%,而私人汽车拥有量仍以年均20.9%的高速度增长。
汽车金融服务在中国的兴起,将对这个过程的演进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因为要让汽车需求变为实现,建立起“汽车消费主导型”的市场格局,将私人汽车需求引导释放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和内需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必须依靠汽车金融服务这个手段和工具。
.汽车金融服务有助于消除“汽车需求增长区域性倾斜”问题。
私人汽车需求除与各省区的地理状况、经济收入和其他经济问题有关外,政策上的不鼓励倾向,最终体现在汽车金融服务的滞后和使用汽车金融服务的非经济性上。
这一问题只有靠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来解决。
.汽车金融服务有助于引导庞大的国内私人储蓄的分流,形成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投资控制能力。
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资潜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潜在的投资能力要向现实的生产能力转化,要受到许多制度和条件的制约,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发挥和利用好国内储蓄,使其转化为对汽车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投资的一套制度和办法。
其他国家的发展实践和经验证明,汽车金融服务正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通过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分流储蓄、引导消费、最终形成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投资能力和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投资控制能力。
.汽车金融服务有助于发挥用好中国汽车存量资产,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基础都超过了各国汽车工业由起步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工业水平,这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一个有利的产业条件。
虽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是目前国民经济中有效存量资产较多的一个产业,但同时存在着生产能力分散、设备技术较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问题。
除来自于制度层面的问题外,没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汽车金融服务一方面合理地积聚全社会的资金与财力,为启动存量汽车资产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启动汽车消费市场,疏通汽车消费出口,回笼社会资金,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发挥出来。
4如何搞好汽车金融的市场服务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将打破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方面的垄断。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但其最终目的只是获得存贷款的利差,缺乏和制造商的利益关系,不能保证对汽车业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往往在汽车市场不景气更需要金融扶持时,出于本身的利润及风险考虑,银行会收缩相应的金融服务。
另外,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也多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无法为制造商提供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方面的服务。
在汽车金融服务上有很大的劣势,主要表现为:(1)银行业务种类较多,汽车信贷仅仅是其中一项业务。
据统计,到2001年末,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仅占各项消费信贷额的6%。
汽车贷款业务的技术性相对较强,但银行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人才。
(2)银行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松散,没有条件像专业信贷公司那样对客户进行支持和开发,从而无法进一步涉足与汽车金融领域利润最为丰厚和发展空间最大的部分市场。
(3)银行贷款利润率相对较低,造成授信操作和控制成本过高,风险较大。
(4)以银行作为信贷主体使得汽车贷款形式有限且手续复杂,很难满足很多潜在消费的需求,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一项调查表明,29%的消费者是因为手续复杂而放弃贷款购车。
(5)以银行作为信贷主体造成参与各方回报关系复杂,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控制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多限于传统的信贷服务,无法为制造商提供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方面的服务,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花旗、美洲银行在内的不少世界性大银行,都基本退出或收缩了汽车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