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8,分数:36.00)1.以自由联想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分数:2.00)A.人本主义心理学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解析:解析: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

因此本题选B。

2.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分数:2.00)A.延脑√B.桥脑C.中脑D.丘脑解析: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因此本题选A。

3.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是(分数:2.00)A.加尔(F.J.Gall)B.拉什利(K.S.Lashley)C.鲁利亚(A.R.Luria) √D.波伊劳德(J.B.Bouillaud)解析:4.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分数:2.00)A.警戒作业B.双作业操作C.双耳分听√D.负启动解析:解析: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过滤器理论。

因此本题选C。

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

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支持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理学家先后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

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因此本题选B。

6.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这种关系影响(分数:2.00)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颜色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解析:解析: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

在网像恒定时,距离远,说明物体大;距离近,说明物体小,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这就是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设。

它说明,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显示了知觉大小和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

这是人们能够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本题选A。

7.某个病人每次见到他的医生都不能认出,医生都需要向他重新介绍自己。

有一次,医生在和他握手时用针扎了一下这个病人。

这个病人再见到医生时,还是不能认出医生,但是不愿和他握手。

这种情况说明人类的记忆系统中存在(分数:2.00)A.内隐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感觉记忆解析: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与内隐记忆相对的是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题中病人的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坏,但内隐记忆没有受到破坏。

因此本题选A。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某种遗忘理论,这一遗忘理论是(分数:2.00)A.衰退说B.干扰说√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解析:解析:实验证明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也起干扰作用,前者被称作前摄抑制,后者被称作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可以作为干扰说的证据。

因此本题选B。

9.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分数:2.00)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经验思维D.逻辑思维√解析:解析: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一切思维形态的核心。

因此本题选D。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结构不良问题的是(分数:2.00)A.如何写一篇作文√B.根据公式计算球场的面积C.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解应用题D.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旅行所需时间解析:解析:从问题的组织程度,可将问题划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属于结构良好问题。

具有不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如何写一篇作文的目标、条件和解答都不是十分明确,因此本题选A。

11.座谈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分数:2.00)A.书面言语B.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独白言语解析:解析: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流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

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

一般认为,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对话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本题选C。

12.“乐极生悲”反映的情绪特征是(分数:2.00)A.主观性B.感染性C.情境性D.两极性√解析:解析:“乐极生悲”中包含了变化幅度较大的对立的两种情绪:狂喜和悲痛,这是情绪的两极性的一种表现。

因此本题选D。

13.与果断性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分数:2.00)A.易受暗示性B.犹豫√C.独断D.执拗解析:解析: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有这种品质的人,在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冲突和动机斗争没完没了;在执行决定时,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

因此本题选B。

14.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的能力是(分数:2.00)A.液体能力B.晶体能力√C.记忆能力D.观察能力解析:解析: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成人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因此本题选B。

15.“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行为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分数:2.00)A.反向作用√B.投射作用C.升华作用D.否认作用解析:解析:反向指当个体行为或欲望不能被社会规范所容忍,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机就会正好相反。

投射是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这使得此方被压抑的内容在彼方反映出来。

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以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否认是指当个体达到的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常规时,为避免或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或维护自尊,而给自己行为的一种“合理化”解释。

“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都属于反向作用防御机制。

因此本题选A。

16.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分数:2.00)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冲动型与沉思型C.同时型与继时型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解析:解析: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注重速度还是精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

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采取的是串行加工还是并行加工的策略可将认知风格划分为继时型和同时型。

因此本题选A。

17.小说《围城》中曾提及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取决于这个人最近一次请客吃饭时点菜的质量。

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分数:2.00)A.调整性启发B.可得性启发√C.代表性启发D.直觉性启发解析:解析:本题涉及的是社会知觉过程中的认知启发现象。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面对不确定的事件,人们常采用的三种启发是:(1)代表性启发,即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可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3)调整性启发,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也称锚定启发式。

“饮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人与他人分享食物时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B。

18.一个群体经过讨论,原先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意见会变得更强,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会更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

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群体极化√B.群体思维C.冒险转移D.去个性化解析:解析: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增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指的是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在凝聚力很高的群体中,如果有人的意见与大家不一致,那么他很可能最终放弃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顺从群体的意见,这种现象就是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A。

二、多选题(总题数:5,分数:10.00)19.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关于其研究结果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B.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C.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D.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停止解析:解析: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其公式为:P=KI n,P是指感觉到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n的大小决定了感觉量变化和心理量变化的关系,当n小于1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1曼上升;当n大于1时,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当n等于1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

因此本题选ABC。

20.模式识别的特征说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分数:2.00)A.整体加工B.局部加工√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解析:解析:整体加工是指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

局部加工是指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