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

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

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

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

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

从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

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

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

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

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

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

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

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表面看变化并不很大,食品消费比重虽略有下降,仍占居着较高的比重,但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已由主食消费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副食消费占有很高比重,在1996年食品消费中主食仅占30.7%,副食却占到了37.9%。

再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94年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农牧民不仅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4、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进步。

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需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都非常重视,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使西藏区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

首先,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199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达95.34万人,比1978年增加14.48万人,规模已明显扩大,能够充分满足农牧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996年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户和农业企业)从业人员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数已达24.5%,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3.0%,接受过初中文化教育的占1.3%,接受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占0.2%。

此外,农村各类科技和专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到1996年已达0.61万人。

其次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1996年,全区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100.1,较1978年的96.6已有了明显提高,耕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农村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用地的浇灌能力大幅度提高,1996年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71.4%,可灌溉的草场面积已有153千公顷。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全区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882台,联合收割机36台,机动脱粒机7404台,农用载重和运输汽车5298辆,农业机械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另外,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住户采用农机耕作、播种、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等技术措施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比重分别达7.8%、13.8%、68.8%和45.9%。

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改善,为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给农牧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5、农村社区环境有所改善。

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区农村的社区环境极差,给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和平解放后的四十余年里,特别近二十年的建设,社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996年,全区7198个村委会中,通电、通邮、通公路的分别达1146、968、4695个,分别占15.9%、13.4%和65.2%,另有5196个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占到了72.2%。

值得一提的是现已有92个村通了电话,有736个村能接收到电视。

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1996年底,建成供水站26个,汽车站7个,邮电所45所,发电站136个,电话装机量达7966部,乡镇的公路总里程达41263公里。

此外,乡镇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乡镇中,分别拥有文化站、中小学校、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医院和卫生院、电视差转台64个、1401所、90个、691个、222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西藏区农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的社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整个农村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西藏区农村经济四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在旧西藏三大领主的统治下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由于西藏区受自然、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兄弟省、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西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山高谷深,高寒缺氧,地域辽阔,交通十分不便,平均海拔达到了4000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农牧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是可利用的耕地较少。

全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积仅有223.6千公顷,人均只有0.09公顷。

二是农牧业用地的产出率较低。

因高寒缺氧,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期较长,且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耕地的复种指数和粮食平均单产分别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低18.4个百分点和431.71公斤;草场面积虽然较大,但劣质草场比重高,全区有半数以上的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50%,产草量达到1800公斤/公顷以上的较好的草场不到10%,极大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

因此,农业用地的产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据测算,1996年每千公顷耕地实现种植产值781.1元,每千公顷草场实现畜牧业产值却只有3.0元。

三是城镇化水平低。

地广人稀是西藏的基本特征,人口密度只有2人/平方公里,全区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占83.1%,而且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农村中每个村的平均人口数只有263人,在一些纯牧业区,多数牧民仍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原始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来灾无法抗预,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劳动力的素质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下。

劳动力素质是农牧业生产的决定因素。

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住户中共有从业人员121.79万人,其中文盲高达92.20万人,占75.7%;小学文化27.93万人,占2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65万人,仅占1.4%。

即使在农业企业和非农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也不高,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6.2%,初中文化程度占17.2%,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却高达76.6%,其中农业企业中文盲半文盲却占到了28.5%。

由此可见,西藏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差,大大影响了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应用和科技水平的发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