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案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
第一课时——电解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

2.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采用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分组讨论、师生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科学事实,体验“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的研究过程,增强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戴维发明电解法的化学史,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原电池工作原理到电解池工作原理的逆推,体验电化学知识间的相关性与渐进性,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通过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猜想的重要意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电解原理。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课堂教学】
【复习】
我们在前几节课学习了原电池、化学电源。

那么请大家回答一下下列几个问题1、电解质是指在______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______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是指电解质在_水溶液______或__熔融_____状态下离解成___自由移动离子_的过程。

3、原电池是___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___ _______的装置。

4、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
【引入】
我们知道了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电能,这类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反过来,假如我们把电流通入水或者水溶液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假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向水或水溶液中通电,溶液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同学们,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电解,水在通电时生成了什么?能写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讨论】
屏幕上就是我们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两支试管中,哪边产生的是氢气?哪边是氧气?你的依据是什么?
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视频中电解CuCl 2的实验,
1、U 型管中为CuCl 2溶液
2、2个电极均为石墨
3、通电后放入的为碘化钾淀粉试纸
【观察实验】
请回忆一下实验的现象,讨论下可能是什么物质?
那么铜和氯气究竟是怎样生成的能?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CuCl 2的原理
【原理分析】
讨论下通电前溶液中有哪些离子?怎样运动?通电后又怎样运动?
通电前:H +、OH -、Cl -、Cu 2+四个离子做无规则自由运动。

通电后,产生的电流顺时针方向流动?电子相反,所以电子会聚集在阴极,溶液中Cu2+向阴极移动,在阴极上得电子变成铜单质;而Cl-相反,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变成氯气。

【结论】
结论1:电解质通电前在水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作 自由 运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直流电),改作____定向_____移动而导电。

在导电的同时,在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被电解,电离是____电解______的前提。

此外,根据刚才的分析讨论下电极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
2Cl —-2e — = Cl 2 ↑
Cu 2++ 2e — = Cu
总反应
注意区别和CuCl 2电离方程的区别
【本实验的微观解释】
CuCl 2是强电解质且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Cu 2+和Cl -。

通电前,Cu 2+和Cl -在水里自由地移动着;通电后,这些自由移动着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改作定向移动。

溶液中带正电的Cu 2+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 -向阳极移动。

在阴极,铜离子获得电子而还原成铜原子覆盖在阴极上;在阳极,氯离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成氯原子,并两两结合成氯分子,从阳极放出。

阴离子失去电子,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我们统称叫放电。

1、电解的概念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电解池:
借助于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也就是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根据以上所述讨论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1)直流电源。

(2)两个电极。

其中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阳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阴极。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

(4)形成闭合回路。

【总结】
电源正极相连的为阳极,负极相连的为阴极,阴离子流向阳极失电子被氧化 阳离子流向阴极得电子被还原。

离子流向:阴阳相吸。

电极反应:阳氧化、阴还原(阳氧)
Cu
2+ + 2Cl — Cu + Cl 2↑ 电解 或 CuCl 2 Cu +Cl 2↑
电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