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群体(辅导)一、群体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是对个体而言的,个体是单独活动的个人,而群体就是两个人以上的,相互作用的。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到群体中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满足。
1.安全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非正式群体是不定型的、多变的和多样的。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兴趣爱好一致、利益一致、态度一致或地理位置接近等。
非正式群体永远存在是因为正式群体不可能满足人们的所有的需要。
二、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德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的实验。
40个孩子单独绕钓鱼线,然后一起做。
结果发现,其中20人共做时增量。
10个年龄大的不明显,10个年龄小的因紧张而减量。
此为操作性活动。
原因:(1)被他人评价,自尊心被激活,动机强烈;(2)减少单调枯燥的感觉,减少疲劳感;(3)可以模仿他人。
2.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是指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下降。
奥尔波特对思维活动进行实验。
选择10段古代教育著作,叫被试写批驳文章。
结果发现,一起做的时候数量很多,但质量不好。
原因:(1)他人在场干扰个人精力集中;(2)他人评价意识产生焦虑。
3.两种作用的条件作业性质和个人的熟练程度有关。
简单工作且个人技能熟练有社会助长作用,否则有社会抑制作用。
(二)群体结构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群体成员在年龄、能力、知识、专业、性格、信念等方面的特点相似的是同质群体,不同的则是异质群体。
2.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2)当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3)连锁性的工作。
3.异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1)完成复杂的工作;(2)当做出决策太快时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3)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三、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由群体成员共同建立的行为准则,或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二)规范的形成1936年,谢立夫的“光点实验”实验说明:1.群体中的规范是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2.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群体规范被成员接受的程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2.评价准则的功能群体规范是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群体规范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
这种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
这种往往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代表的是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反映的是中等水平,因此,这种约束作用既有监督、促进后进的作用,又有打击先进的保守的作用,如漫画所示,是管理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4.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它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有矫正个体行为的功能。
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从众行为。
1958年,心理学家阿虚的“三垂线”实验。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知觉从众、判断从众和行为从众。
知觉从众为真从众;判断从众和行为从众都是假从众。
从众的原因,主要来自两种压力:(1)信息压力,个体有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信念。
(2)规范压力,多数人的意见就是规范。
四、群体的内聚力(一)什么是群体内聚力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二)群体内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内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关系,就是内聚力高既可能提高生产率,也可能降低生产率。
简单地说,群体的内聚力是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五、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功能1.产生合力 2.形成互补 3.激励功能 4.联络感情 5.交流信息(二)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的原则 2.互利的原则 3.信用原则 4.相容原则六、群体中的冲突(一)什么是冲突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
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就是冲突。
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活动和组织秩序,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冲突观念的演变传统上对冲突的看法多是消极的,近年来,有很大的变化: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须的。
冲突有时是有害的,但它更是有益的。
它可以促使产生新的策略和方针,帮助克服停滞和自满的情绪,所以对冲突应该是适当地处理而不是消除。
(三)冲突的解决方法1.设置超级目标设置超级目标可以使对立的双方减弱冲突,因为他们必须把精力集中到目标的达成上,从而缓解了对立的情绪。
2.采取行政手段(1)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2)设置综合领导(3)妥协(4)压制冲突(5)教育(6)拖延或和平共处(7)转移目标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托马斯提出的二维模式,以“合作”,即满足他人利益为横坐标,以“武断”,即满足自己利益为纵坐标构成的二维空间的模式,构成5种处理方法:强制、开诚合作、妥协、回避和克制。
七、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特点(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教育性特点1.实现教育目标是学校里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学校里的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存在的。
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唯一基础就是实现教育目标。
而学校里的一切其他关系都是由这一关系派生出来的。
2.学校人际关系是教育的手段。
教育活动是通过人对人的影响而完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媒介。
“有效的教学是由有效的交往实现的”,决定学生学到多少的不是教师教多少,而是师生关系。
3.学校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示范性的,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是无字的道德教科书,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榜样。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性特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相对纯洁。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丰富性特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中的关系都更加丰富,因为学校是一个准社会,基本具备了各种社会角色,各种人际关系。
八、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一)重要性1.增进双方对学生的了解良好的关系,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
2.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和家长互相支持,默契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渗透,教育才更有效。
3.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影响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态度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高度相关。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特点1.强烈的教育性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的唯一的基础和目的就是共同合作教育好学生。
交往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
2.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关系,任何一方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
没有谁领导谁或管理谁的问题,也没有谁有求于谁的问题。
3.关系的无可选择性师生关系就决定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
4.学生是关系的主要媒介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围绕学生建立和展开的,交往的内容是关于学生的,有时学生在其间传递信息。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1.对这一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教师认为家长有求于自己,认为教师可以教育家长。
家长认为交了学费,自己是消费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负责,教师应满足下降的一切要求等等。
2.教师和家长因角色差异而引起的矛盾由于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和家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对某一个学生的表现,教师是将其放在全班中比较看待的,是横向比较,而家长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是纵向比较,往往发生分歧。
九、教师与同事的关系(一)重要性1.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教师个人成功的条件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的,教师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学生,而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是全体教师工作的结果。
因此教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是合作的,教师集体的成功是教师个人成功的条件。
2.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群体是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最微观和直接的环境,教师之间的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使教师增长教学才能和教育智慧。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间和课下的办公室成了教师集体研究工作的好场所。
3.良好的同事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繁重琐碎,而且多应激,因此,教师经常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而且经常会遇到挫折,教师的环境又相对封闭,与外界交往少,因此教师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
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同时关系给教师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可以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二)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1.具有较强烈的道德规范性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文明、友好、和谐。
2.教师之间冲突有隐蔽性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少公开化,比较隐蔽,所以不易觉察,也容易形成积怨,比较不好解决。
3.教师之间的冲突多能自我调节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道德水平比较高,一般能自我调节。
4.教师之间多限于工作上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多限于工作时间,而且内容也多与工作有关。
5.教师之间的关系多不密切中国知识分子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也与教师工作繁忙独立性强有关。
(三)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1.不适当的竞争教师个人盲目地追求个人成就;管理上教条的形式主义的“末位淘汰“等造成。
2.角色差异引起的矛盾教师都强调各自学科的重要性,产生矛盾3.教师不良的个性“文人相轻“、骄傲、自卑、封闭、猜疑、嫉妒等不良性格。
十、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特点教材中列出5点,这里重点解释两点。
1.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实现教育目标是师生关系的唯一基础和目的。
“尊师爱生”是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心态。
2.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师生关系本质上是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两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差异。
这意味着,成熟的成年人——教师对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负有教导、帮助、关怀的责任。
(二)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和教师的关系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教师,同时希望教师喜欢自己,于是趋向教师。
学生将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与教师有关的一切方面,“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